瞬息全宇宙拿了奥斯卡并不让人意外,大概以其张狂疯癫的形式(相比于诸如Aftersun的沉静),当然更容易引来人们的注意。更有趣的是对它的评论竟如此两极分化:豆瓣友邻里有人说是很多年来难得看到的“真正有趣的电影”,甚至有人说“Camus would be proud”;也有人说“战胜虚无主义绝非如此”、“剧情过分随意”、“人物平面”,乃至文儿在朋友圈称之为“小资在过度现代社会里排出的一种最恶心的剩余”。本无意写这么篇文章来蹭热点,也不打算和任何人吵架,但看着这许多争议,倒想来写写为什么我喜欢它。

商业电影嘛,不假,有困境,有危机,有危机的最终解决。喜欢它无非两个理由:困境和危机表达得真实有力还有新意;其解决,积极归积极但全不廉价,看了这些年哲学,也自认尼采悲剧美学的拥趸,我并不觉得它站不住脚。

先说困境:什么多重宇宙来回穿梭都是幌子,你我都知道,它要说的是互联网。信息无与伦比的丰沛。信息的杂多。互联网上的一小时,你就可以见到一个世纪以前的人一辈子见不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出发,电影的杂多、丰沛和荒诞,甚至未必是什么夸张的艺术表达手法。越杂多,越丰沛,越荒诞,越是它高速的、疯狂的、万花筒式的剪辑,越是它严肃和玩笑之间、认真和荒诞之间无缝的转换,越是它在美学上饱受争议的maximalism,它才越接近它想表达的真实——互联网的真实。

而互联网的杂多,带来好处当然也带来危机。存在主义危机在互联网下只会被放大。“我本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在从前那或许只是在头脑里悄悄孕育的纯粹可能性,在互联网时代你却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真正过着这样生活的人是什么样子。互联网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yeah, literally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都放在你的眼前,而每一种别人的生活都是一种你我不同的、未实现的可能性。多重宇宙在这种意义上构成对互联网的隐喻,它让我们的视线聚焦在问题的本质:在无穷的选择、无穷的可能性中,我们应该怎么办?

也不只是互联网。研究哲学时我极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现代性。从某种角度说,现代性的本质也是视角的杂多化。生活在一个村落的时候人们只拥有一种传统的视角。生活在一个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在一个街区之内撞见许多和我们文化背景不同、历史传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世界观更是根本上就不同的人。当你面对如此杂多的视角,你应当如何和它们共存,而这又意味着你当如何自处?假设你不是个自大狂,而是愿意倾听别人的声音,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很容易开始怀疑自己:我认为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有人全不在意,而我觉得鸡毛蒜皮的小事,竟有人比什么都在乎。到底什么才重要?

简单的答案是:从某种足够广远的视角来看,什么都不重要。Nothing really matters. 这个答案逻辑上不需要互联网或者现代性就能得出——在一个荒芜的物理世界,人类怎么可能找得到意义——但互联网和现代性的杂多让它变得愈发明显、愈发紧迫。此前很迷恋disenchantment(祛魅)这个词:个人的成长无非是disenchantment的过程,经历得越多越明白小时候很在乎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重要;人类的成长也是disenchantment,此前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依赖某些宗教和文化传统,可在后启蒙的现代世界里,在无穷可能性和无穷质疑共存的世界里,我们越发轻盈起来,以至于几乎可以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看得越多越容易祛魅;如果你看过了一切的可能性,你就明白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无所谓。Joy是生长在互联网上的一代人,投身虚无主义当然不是奇怪的结果。电影面对虚无主义的方式再真诚、也再真实不过。

我写下的这一切都不新奇。至少我自己不觉得:研究哲学的时候并没少和人探讨类似话题,也没少将其付诸笔端。但让我开心的是,将这种杂多以电影的形式呈现是新奇的。我从未见过,也从未以这样直接的视听冲击感受这种虚无。展现杂多的时候,电影有比文字更直接的力量,它的maximalism和信息轰炸感官轰炸的传递效率是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用它表现杂多带来的虚无主义更让人震撼。

再说危机的解决:可以是爱,但也未必是爱。更重要的一个道理是(我看完电影之后豆瓣评论这样写):你得先知道nothing really matters,才可以选择what really matters *to you*,永远先要let go然后才能get hold。对,一切都不重要,但极度的轻盈带来极度的自由——请自由选择什么*对你来说*重要,请自由选择你想在乎什么。

这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开始你在乎什么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乎它;然后你将其否定,发现其实根本上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值得在乎;但如果你再上一层,你会发现你可以选择在乎某些事情。即便你选择在乎的事情和你原本就在乎的事情并无不同,在走过这一整个辩证法的路径之后,你也已经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改变(记得齐泽克Coffee without cream的笑话么?)。你*选择*了自己;你*成为*了自己。战胜虚无主义如果不是如此,还能如何?Timbernord在豆瓣上写Camus would be proud,大致是这个意思:瞬息全宇宙提供的是个流行版本的存在主义解法。

所以当你意识到一切终究都无所谓,但还是选择了爱——俗气吗?煽情吗?是,也不是。当代自认有品位的人当然是要对某种以爱制造大团圆的结局皱眉的 (not sophisticated!),这概念也确实多多少少被好莱坞烂俗化了,但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虚无是一种选择,但你我都知道极端的生命之轻无法承受。不在乎是一种选择,但对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涅槃成佛不具有任何可行性。那就去在乎,去爱,去承受它们所带来的幸福与折磨,快乐和痛苦。但这种幸福和折磨、快乐与痛苦也都因为它们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必须承受的结果而变得轻盈,甚至变得真诚。

既然你见过了所有的可能性,既然你可以选择所有的可能性,而今天你还站在这里,你还是选择了爱你如今所爱的人。对我来说,生命的美好全在于此。

当然不是说这是虚无主义唯一的出路。我的意思只是:这是一条完全可以自圆其说、不无道理的出路。

这种肯定让我想起尼采著名的永恒轮回的考验。尼采说你我要做生命的肯定者:如果这世界在永恒轮回,你会一次一次地重新度过你的此生,每一个故事每一点细节都全然相同,今天是阴天明天就会变成晴天,你在窗前望天的仰角和窗沿的蛛网都一成不变,你仍会先爱上她再爱上她最后再爱上她——你可愿意么?

他的意思是,你人生中的所有经历对“你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都同等重要——同等地至关重要。生命中充满了偶然的细节;只要其中一个发生改变,你都可能走上全然不同的道路。因此如果你要肯定生命、爱自己,你就非得接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偶然性不可;改变任何一个,你的人生就可能全然不同,你也不再是你了。

更诗意一点说:你我都必然是一系列偶然性的造物。搭建你我的砖瓦一块一块都来自于我们此前生命中微小的偶然事件。

而电影备受质疑的结局,在我看来,无非这样说:是的,看过了一切可能性之后我终于明白,你是我的女儿,这是偶然的结果,而非命定的结局。我没有必然的道理遇见你,就更没有必然的道理爱你、在乎你。但你知道,凡是必然的大都无趣。如今的我被一连串相互纠缠的偶然性造就,它们也以相似的方式造就了你;我想要拥抱自己,就势必要拥抱它们,也拥抱你。是的,我没有必然的道理爱你;但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还是会选择再爱你一次。或者许多次。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2022)

又名:妈的多重宇宙(台) / 奇异女侠玩救宇宙(港) / 天马行空(新加坡) / 瞬息各处所有 / 全部世界同时一切

上映日期:2022-03-11(西南偏南电影节) / 2022-03-25(美国)片长:139分钟

主演:杨紫琼 许玮伦 关继威 吴汉章 杰米·李·柯蒂斯 塔丽·梅德 

导演:关家永 丹尼尔·施纳特 

瞬息全宇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