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画:民国女画家

二十世纪初,女权文化萌芽,出现了几位女性艺术的先驱。
例: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与乌莱):《情人·长城》→《艺术家在场》

中国古代女画家:赵孟頫的太太管道升、文征明的玄孙、秦淮名妓马守真顾眉…
民国女画家:
关紫兰:画中有闺中女气,但下笔的胆气毫不造作,画风受东洋影响。
丘堤:法国路数,相对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静物画出手简静,带着一种素心,画中可见“物性”,不修饰不渲染,恰如其分,不温不火。



第九画:瓦拉东母子

巴黎画派:
二十世纪初十九世纪末,印象派影响之后的巴黎画派画家,有偏于野兽派的,有偏于立体派的,也有自成一派的,风格百花齐放。
例:德朗:横跨野兽派与立体主义;马尔凯:集印象派之大成。

瓦拉东:
她的时代还没有女性艺术一说,她的风格十分本色和野性。
当时男性画家笔下的女裸体常被定义为泛爱的欲念的符号。她提供了一个罕见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描绘女裸体——没有尴尬也没有暧昧,只是在私密的场合观察另一个女人。瓦拉东也画男裸体——带着某种儿女对父兄、母亲对儿孙的亲昵的目光,但就其爱上儿子的朋友一事,画中是否有欲念还不能妄断。
她的静物画也很优秀,没有风格的自觉和野心干扰,她的创作都十分单纯。

郁特里罗(瓦拉东之子):
他画遍了蒙马特高地,画中白墙的丰富色彩也影响了吴冠中。



第八画:非正式的魅力

“绘画何时停手,是否有规则?”:
毕加索为收藏夹斯坦画的肖像画了一百多遍。
佛洛伊德,二战之后有名的具象画家,他画画的覆盖程度、量感、覆盖程度是毕沙罗的几十倍。
但他却说过一句话:“每幅画接近完成时,我最不能确定的就是什么时候应该罢手。”
毕加索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都顶着规则在画画。而从梵高开始,每个人都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吴作人:“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什么时候画,也要知道什么时候不画。”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印象派同期后期
欧洲其他艺术领域打破规则的“自由”表现:
雕塑:布尔德尔、马约尔,关注石头泥土木头本身的质感;
音乐:圣桑、德彪西开始玩音色和音符;
文学:波德莱尔、马拉美醉心于调理字与词。

中国画:
中国的工笔画和西洋画一样,都有一个完整的规则。
而文人画(士夫画)则不同,逸笔草草,恰到好处。他们是拿着朝廷俸禄的文人,把一种新的态度和闲情带入了绘画。
书法:
中国历史上非正式的书法作品反而高于正式的书法作品。这和欧洲是很不一样的。



第七画:绘画的放纵

“未完成”的艺术: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乐》,梵高《海边的渔夫》

巴比松画派:
柯罗户外作画,同一个景别画两张,一张写生,一张带回去慢慢画。这已经是印象派的铺垫了。
印象派:
管状颜料出现了,户外作画开始流行,笔触和颜色自由了,绘画被放开了,艺术家懂得和媒材玩了。
“一幅画怎么才算画完”是印象派提出的颠覆性的话题,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柯罗看不惯印象派,梵高也看不惯野兽派。可见艺术趣味的改变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然而什么才叫“画完”呢,毕沙罗和塞尚常一起作画。毕沙罗喜欢不断堆砌颜料追求完成感,而塞尚的每幅画看上去都可以再继续画下去。塞尚在作画的过程里找到了自己的方法,追求普桑的“均衡”,因此非常注意边缘。他不在乎自己的画有没有画完,永远处于打开的状态,展现出了绘画的过程。他的理念之后也渐渐影响了立体派、抽象派。

十九世纪是一个转折,人们发现了“一幅画可以不画完”,以及“一幅画可以无穷无尽地画下去”。



第六画:谁养艺术家

画的完成度:
蒙娜丽莎是一张过度完成的画。哈尔斯的《微笑的男孩》虽然潦草但是具有完成度。

艺术的角色:
十九世纪前艺术是服务行业,是作为高级装饰物存在的。艺术家画的也都是订件。例如达维特为拿破仑画加冕礼。
浪漫派的阶段艺术家的角色改变了,艺术的功能也改变了。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的画家开始做历史陌生的事情,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意志。继而出现了艺术家“self-employ”的形式。新兴的资产阶级也在艺术的供求关系中产生变化,他们可以作为经纪人参与艺术买卖。



第五画:巴黎的青年

作品与环境:
赋予一个作品与之匹配的展示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就像莫高窟的壁画脱离了洞窟的语境就会失去几分原有的味道;教堂的壁画脱离了原有环境画面的意思就会打折扣。一幅作品与它原生的环境相辅相成造就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气息。
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根据展品的文化背景布展。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示的中国绘画,因为布展空间与中国画不相衬,他们调整了灯光,让环境极暗、光线聚集在画面上,使得画“孤立”、与周围隔绝,观众也就被引导着忽视环境去直面画作本身。

印象派早期:巴齐耶
最有名的是《巴齐耶的画室》,现存于奥赛美术馆,从中能看到印象派诞生的时刻。
巴齐耶参军后29岁就去世了。他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不仅擅长造型和光影,而且善于组织场面、画群像。他在19世纪同性恋文化备受打压的情况下画了许多青年男性肖像,非常坦然。
他的画明亮、均衡、温和,非常健康。



第四画:初习的作品

梵高早期:1881~1883
有一种画好在“憨”。
米勒1875年逝世,梵高在他去世六年左右开始临摹他的画作。他早期在荷兰也画了许多下层劳动人民。摄影家桑德的人物摄影作品也有这种“憨”的感觉。

珂勒惠支,表现主义画家,和蒋兆和一样,都有着卓越的技巧,画悲天悯人的主题。但他们都属于“巧手”,而梵高与他们都不相同。



第三画:人民的胜利

蒋兆和:
“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画家,主题常常是可怜的受苦之人,著名的作品有战争时期1943年的《流民图》,其中人物描绘、历史意义、道德重量都首屈一指。



第二画:死亡的胜利

意大利壁画:
戈佐里是十五世纪非常著名的壁画家。然而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圣墓园中,还有两幅布法马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死亡的胜利》、《地域》,他活跃在13世纪乔托晚期。

油画方便传播,而欧洲最好的是湿壁画。湿壁画是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抹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现在许多教堂里都有留存。

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已经出了一连串画家。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二战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教堂炸毁了,而壁画却有幸没有毁损。

早期艺术的魅力:
幼稚天真但精力饱满、元气淋漓。
各种文化、各种文明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但根基都在早期作品。
早期艺术具有原创力;工具的创新也在早期;新主题和新工具又互为因果。
例:
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文艺复兴早期壁画
北魏壁画-中国早期壁画【龙门石窟(武则天时代)与云冈石窟(北魏时期)的比较】

贡布里希:美感需要导引和学习。
而艺术最重要的是直觉、是最新鲜的感受力、是可贵的无知。



第一画:千里江山图

国画历史:
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的风景画早了近千年:
隋:展子虔
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传世的只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现存于台北故宫
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
北宋:刘、李、马、夏,山水画气格越来越大,路数越来越多,但青绿山水画这样歌功颂德的形式仍是主流。

年轻的画家:
《千里江山图》20米长手卷,作者王希孟18岁为宫廷所作,现存于故宫。
委拉斯凯兹也是少年进宫,二十岁做宫廷画家,六十岁才得到爵位,因此在《宫娥》中郑重地把自己的形象地位画了出来。
米开朗基罗雕刻圣母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候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也在20岁左右。
绘画靠手艺,眼光。眼光包括观察之眼和经验之眼。观察之眼是不可教的,这就是所谓天才的天赋所在。
年轻时的艺术家充满好奇心,感知功能是全息的。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自称格局的一幅画。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取舍和概括。而英年的王希孟则忙着做加法。

北宋末年:
张择端也属皇家画院,画出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一幅是世俗繁华的史诗,一幅是锦绣河山的颂唱。这两幅巨作都成于北宋末年,看不出亡国之兆。不久金人入侵。

补充:
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但画品气格都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局部 第一季(2015)

又名:看理想·局部 / 局部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局部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