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一期《局部》主要想谈谈两点,一是快乐与生命质量,二是无知。

首先是快乐与生命,陈丹青在描述他看到《死亡的胜利》时,说了这么一段话“你熟悉一个画家,终于有一天你站在他的画面前,那是一种大快乐;你完全不知道一个画家,也不知道这幅画,忽然你撞见了,我觉得更是一种大快乐。“然后他把这种快乐与童年的快乐相联系起来,认为这种快乐是最重要的。

我们生命的质量究竟取决于什么?孩童时期的快乐多数来自于吃喝、玩耍,这种快乐固然很好,但毕竟还是欲望范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是否能够从更多角度或者更多方面得到更多的快乐呢?还是说无论年纪如何增长,我们快乐的来源也还依旧停留在孩童时期的状态?我曾见过有人每天写作、听音乐、看杂志、看电影、读书、走路,并不断的在当中获得快乐;也见过有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做同样的事情却在不断的发呆,哀愁,数着指头过日子。什么导致了这些区别呢?同样环境下的生命怎会如此迥异?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能否获得陈丹青所说的这种大快乐。

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快乐是需要欣赏能力的,如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而欣赏能力的基础是感觉能力,陈丹青说王希孟画要是没有18岁那种大欢喜大惊讶就不会有《千里江山图》,所以他请求大家保留孩子气。我认为他所说的孩子气是指有着完整感觉系统并且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看法的状态,但我认为孩子气也好,感觉系统也好,与18岁的关系不大,18岁以后就没有感觉能力了吗?18岁以下就真的有感觉能力吗?年龄在这个问题中存在吗?

生命质量与感觉系统是紧密相连的,感觉系统受到破坏,那么生命质量也会随之受损,好的生命质量也必然是建立在良好的感觉系统上的。有了良好的感觉系统,才能开始去欣赏美,无论是生活中的美亦或是文字中美等等,然后才能感受到脱离欲望的快乐。否则生命将会是枯燥的。

第二点我想谈谈陈丹青所说的无知,在这一集中我看到了文艺复兴早期作品、北魏壁画、云冈石窟等。陈丹青在解读这些作品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我甚至觉得就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这句话中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无知。我对他所说的这个无知有很深的共鸣,我认为他所说的无知不是愚蠢,不是茫然,而是不定义、不局限、不束缚自己。拉威尔曾说过一句话我认为与此“无知”相同:“我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也从不是哪一个作曲风格的奴隶。”拉威尔是在看到了种种流派后依旧保持着清醒,而陈丹青所说的“无知”指的便是某一艺术流派或时期还未形成流派或时期时候的生命力。

陈丹青想让我们看早期作品,他说北魏人不太懂画,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正是因为如此,北魏人才没有被“壁画”、“艺术”限制住自己,唐代壁画固然精美绝伦,但相比于北魏壁画,终究是少了一份大的生命力。

局部 第一季(2015)

又名:看理想·局部 / 局部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局部 第一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