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扎赉诺尔》的放映会暨导演交流会,很满足地看完全片,很满足地与导演交流,而后很满足地合影留念然后离开。

虽然影片本身因为收揽了N项国际大奖而在业内或许有一定名气,而对我等普通观众来讲,《扎来诺尔》只是一个相当拗口而陌生的名字。

往往能收获国际大奖的华语影片要么是古装或近代戏,要么就是场景设在穷困潦倒接近原生态的偏远地区或者以社会最底层边缘人群为主体的写实戏,例如《卧虎藏龙》,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例如《图雅的婚事》、《三峡好人》。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只不过与纯粹写实不同,导演赵晔北影动画专业出身,自然对美有着敏锐的触觉与追求。全片除了叙事,更多表现地是一幅幅颇富美感的画面,消融在无限诗意的挥洒里。更何况这样的美来自于荒凉贫瘠的满洲里草原。浪漫细致的美时刻闪烁在粗陋鄙俗的穷乡僻壤间,让人边唏嘘边赏心悦目。一种接近原始与残酷的美,或许更接近美的本真。

不善表达的两个底层劳动男人,加上一段欲说还休的醇厚情感,这本身已经足够引起大部分文艺爱好者内心深处最柔弱的情感。而且导演选择了一个很特别的切入点——送别。如果说吴宇森镜下的男人是在枪火剑影间爆发感情,李安的《断背山》是一次意外的情感碰撞而后产生的隐忍与冲动,王家卫的《春光乍现》是一场华丽的双人舞,那么这里的两个男人显得太土太没噱头。一起走过铁路,走过草原,走过荒漠,没有过多言语交流,最多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交”。但还是不争气地看哭了多次。那份最简单最纯粹的情感,没有华丽的包装与展示,反而有种直入人心的力量。

观影的时候,脑海里不自然地联想起自己种种的送别与被送别场景,想起了有一次妈妈送我时的眼泪,想起了很多次送别了爸妈后暗自的哭泣,想起了和他那么次短暂相聚后的离别。然后便不断涌起想哭的冲动。片里两个大老爷们还是都哭了。男人也有脆弱的时候。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

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吧,无关性别。

只不过,国际电影节上过多反映中国社会边缘底层的影片,总有满足西方社会猎奇心态的嫌疑。心里还是希望能有展现中国现代都市生活状态或是精神文明的影片获得西方评委的认可而影响社会主流,真正开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环,而不再倚赖边缘性奇观性的题材来迎合西方。虽然很多导演的确有着关怀底层忧生忧民的情怀。

拿这个话题问赵晔导演,赵导也表示了无奈,他说中国的都市文化还没有强大到一定程度,所以很难用电影来突出它的影响力,而且西方主流还是对古代近代中国或者不为人所知的现代中国更感兴趣,有的导演的确是关心民生,但也有导演不乏功利心态。或许那样才符合西方对“神秘东方”的期待,满足他们对“奇观”的需求。

电影艺术在一点点贴近我的生活,一点点走下神坛,但也让我更关注艺术所传达的精髓本身。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享受。


扎赉诺尔(2008)

又名:Jalainur

上映日期:2008片长:92分钟

主演:刘远生 李治中 

导演:赵晔 编剧:赵晔 Ye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