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注册豆瓣已经有整整五年了。第一次知道豆瓣是因为有一天在网络上搜索一部电影,结果无意间打开了豆瓣的网页,看到上面有关这部电影的影评,其中的一些评论感觉蛮有意思的,于是以后每看完一部电影或是电视剧,都会来豆瓣看看相关的影评和讨论。
也许是因为十五六岁出国去西班牙以及性格内向懒散的缘故,自始至终都无法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而西班牙的华人圈又小,多以商业餐饮业为主。身边有共同爱好的人基本没有,直到前几年注册了豆瓣,时不时地发些帖子和评论,引来一些人的关注。有时候打开豆瓣提醒,看到有人喜欢我写的文章,并且留言夸奖我的文笔不错,对我而言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虽然我知道我在写作路上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足,但对文字的热爱和执着却是至死方休。
前几天有一个网友和我聊天问道“你身边有喜欢你文字的人吗?”的时候,我仔细地想了想,答案是没有,一个都没有。对方又问“难道你喜欢孤芳自赏不成?”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笑了,我一个臭男人,有什么“孤芳”可以自赏呢?与其说是孤芳不如说是性格中带有些许孤傲吧。我是那种不以独处自苦的那种人,闲暇的时光更习惯一个人呆着,玩手机,看电影,读书,听音乐,想自己的事情,于此同时捕捉体会到了事物新鲜的样貌: 泪水灼热温暖,香气四处飘散,女孩美如梦幻。是音乐,书本,电影陪我度过了许许多多个孤单深邃而又撩人烦恼的日日夜夜,在我心中构筑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不过,身边喜欢读我读的书,听我喜欢听的歌,看我喜欢看的电影的人一个都没有,于是我也就慢慢失去了和别人谈论书籍电影和听音乐的体会心得的欲望。我就是我自身,不是别的什么人。对此我反倒感到心安理得,别无他求。在这个意义上,我或许是一个孤独而傲慢的人。
记得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即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创作总根于爱。创作虽说抒写自己的心,但总愿意有人看。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一个人即使再怎么热爱音乐、电影或是文字,如果没有一个人共同欣赏或者可以彼此交流,也是寂寞的。
是豆瓣让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孤单,因为我发现了里面有很多和我兴趣相投的人,让我明白原来我的兴趣爱好并不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有些想法和观点也不是那么的离经叛道,而此刻的情绪感受并不是我一个人在经历或是经历过的,这种感觉就好像当我觉得自己是在一片空无中,或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中独自行走时,突然发现一些脚印,一些生活用品,甚至骨头,而原来许多人也和我一样,在人生的路上曾经彷徨,孤单,痛苦过。于是我觉得孤独的重量减轻了,内心感到兴奋和某种程度上的鼓舞。因为我明白了,这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另一个我,他们被命运或历史分布在不同的时空,我或许我永远遇不到他们,哪怕其中的一个,但我们的心境是相通的。
人的内心是一个神秘幽暗,独立于现实的奇妙场所。在那里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结存在,而豆瓣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温暖所在。豆瓣作为一个精神角落,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创造梦幻的虚构场所,但是它让我们的内心可以得到休憩,调整了粗暴世界袭来的力量的冲击。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对我而言,豆瓣就是容纳我想象和仅存美好的空间。不管你活在哪个城市国度,过着怎样的生活,也能在这里畅谈音乐、电影和书籍,即使有时候只是默默阅读着别人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而每当我看到豆瓣里那些影评和文章写的很好的大神,除了心生钦佩羡慕以外,更是感到一种莫大的鼓舞。
当刷豆瓣成为了刷牙洗脸一样每天起来睡前都要做的事情,我知道它已经成为我为数不多的良好习惯之一。
很多时候豆瓣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树洞,里面藏着我许多的小秘密。但是当这些小秘密被人听到的时候, 它就成了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方式。就像豆瓣这则短片里说的那样 “我有时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有时 我只想一个人。”
是豆瓣,让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孤单。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785959/

我们的精神角落(2016)

又名:豆瓣首部品牌影片 / 我们的精神角落:豆瓣 / My Inner Space

上映日期:2016-02-16(中国大陆)

主演:余岱宗 林映唯 

导演:罗景壬 编剧:3水

我们的精神角落的影评

Aoides
Aoides • 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