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神经病吧!”请脑补《致青春》中的台词。原谅我,高三看过《致青春》。并且幻想过一场神奇的青春历程和轰轰烈烈的疯狂。可是如果这一切都被我演绎成《精神角落》里所定义的那样的,我会对那个我说:“你神经病吧”。
这一段影评是写给我自己的,其实我在这个平台的所有内容都是写给我自己的。豆瓣作为我逃离社交圈自说自话的平台,从这角度说,影片的题目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高三注册过一个豆瓣账号,是为了查资料……奇怪的理由。后来神奇的是把用户名忘了,更神奇的是绑定的手机换了,原手机号被注销了。2016年11月重新注册了账号,补充了200多部电影经历,30多本书,把平日写的一些资料添加在日记里供自己保存。有时我在想,人的灵魂是由他所接触的所有信息通过自己的建构方式搭建起来的,除了亲身经历,电影、音乐、书籍、话剧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这里保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部分。即使是人没了,作为精神遗产的一部分还存留在世界上(不过豆瓣真的活的过我们吗?呃……这个暂且不提。)。这样讲,这家伙还真是我们精神角落嘿。
但有时我也在想,每个人看影评都是看看内容,更有甚者只是内容的前几个字。这部电影怎么样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它,电影是由所有观众共同构建起来的,评分就是最好的体现。那其实我们——每个观众是电影的精神角落,综合起来,我们是豆瓣的精神角落。少有人会通过一个人对所有电影的评价和阅览数来判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怎样的情操,有怎样的偏好,虽然这是可以做到的。多数是在通过每个人的精神体验来判断电影,电影是主题,一个好的影评会让我记住电影而不是写影评的人。当然我的想法幼稚、漏洞百出。我承认有很多大V被人记住,但我猜测多数大V应该是在专业领域得到认可后进入豆瓣再获得大数关注的。这是我的观察不知是否符合其他人日常认知。所以这里的真正主体是每个电影书籍和话剧,每个人好像都有发声的权利,行使这个权利之后只是为电影等主体丰富了一层内涵。
当然,我不是因为电影抢了我的风头而抱怨。虽然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无视,有在陌生人面前出风头的需求,但是和电影争风头还是没有必要的,争也争不过。我只是有点可怜自己,成为了200多部电影、30多本书、3部话剧和豆瓣的精神角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实,我的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共同建设了社会主义的自豪与荣耀”。不管怎样说,他满足了我脱离社交圈安静地保存、观赏(自恋)自己写的一些东西的地方。想那么多干啥,满足一个人某一方面的需求,就够了。

我们的精神角落(2016)

又名:豆瓣首部品牌影片 / 我们的精神角落:豆瓣 / My Inner Space

上映日期:2016-02-16(中国大陆)

主演:余岱宗 林映唯 

导演:罗景壬 编剧:3水

我们的精神角落的影评

Aoides
Aoides • 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