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依旧是那个电影世界中的技术偏执狂,奥斯卡依然是万千中国导演梦寐求之的小金人和所谓的国际荣誉,只是,这一切在2010年的颁奖典礼上全部都物是人非,恰似一江春水东流去。

卡梅隆一直都在继续着他的商业大片的创作之路,有得必有失,过于技术上的狂热和迷恋必然会导致电影本身故事的完整性和思想性上的缺失。
《阿凡达》在本届奥斯卡典礼上的失利就说明了这一点,在电影上,大家看重的更多的还是故事性和思想性这类可以打动人们心灵的深层次的东西。
在颁奖之前,和同学讨论呼声很高的《阿凡达》。一致认为,《阿凡达》得不得奖都是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我自己并不看好《阿凡达》,因为其故事本身就没有很大的说服力,即使是因为大家乐以载道的技术革新这一方面,我也不是很认同,毕竟所谓的真正适合看《阿凡达》的3D影院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是寥寥可数,大多数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所看到的无非是电脑屏幕的扩大版而已,所以真正的技术革新带来的观影快感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体验到,这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不简单!

不是电影的《阿凡达》
《阿凡达》的社会影响早已超出一部电影应有的,对于《阿凡达》,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个动作——膜拜!
—— 《看电影》
《阿凡达》电影所讲述的是再简单不过的故事,我们可以用很流行的一些词汇组合来描绘这部电影的所有:
“拆迁总动员+宇宙最牛钉子户=《阿凡达》”
当然,《阿凡达》讲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事件,但却又不仅仅是这么一回事。还有“爱情”,对于所谓的“爱情”,个人一直认为那是一个极其玄乎的东西,所有的故事都是因她而起,但人们却又十分的依赖他,那爱情就像是空气,很虚无、在生活中却又必不可少,搞不好,因为氧气的纯度问题还会弄出诸如“爆炸”这般很惊天动地的悲剧事件出来,可是人还真是一种很下贱的动物,越是危险的东西,人类的欲望就越是强烈。
而所谓的“爱情”也就变成了电影之中不变的主题,所有的电影,说穿了——“惟情而已”,不同的只是导演在对“爱情”的演绎上的细微的差别。
《阿凡达》当然逃避不了所谓的“爱情”的电影魔咒。很俗套的爱情故事,可是在卡梅隆的手里却变得十分的惊天地、泣鬼神了,大有中国古代《无邪》中“山无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的悲情色彩!这一切,在卡梅隆手中,竟能如此般的避重就轻,轻车熟路,只能说“佩服,佩服”。
詹姆斯不愧是詹姆斯,卡梅隆也真不是吹的!
就是有一天,卡梅隆拍电影破产了,就着卡梅隆这三个招牌,明天依然可以东山再起,电影界里的卡梅隆或许在《泰坦尼克号》成功的那一刻就有了之如“可口可乐”那般的影响力,卡梅隆早已成为好莱坞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
从《真实的谎言》开始,再到《终结者》系列的缔造、《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直至今天的《阿凡达》,改变得只是一个个人们熟悉的电影名字一般的符号,不变的是卡梅隆巨大的电影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数年来其铸就的品牌效应,每当一部带有卡梅隆印记的电影诞生的时候,无论是观众还是所谓的影评人,甚至是电影制造者对其的研究都不再仅仅是局限在电影表意性的表面的探讨和研究。
卡梅隆永远是电影界的革命者,在不断引领者电影的潮流和趋势。从《泰坦尼克号》开始,电影进入所谓的商业片的“大投资”阶段,而现在《阿凡达》必将引领另一个阶段,而这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大片的军备投资竞赛和3D电影时代的来临”。
《阿凡达》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般简单,他带来的更是一场社会影响的终极表达。
同样,我们看待《阿凡达》也不应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之中!因为就剧情表现而言,用“拆迁总动员+宇宙最牛钉子户+旷世之恋”这般俗气的字眼和符号就可以概括《阿凡达》的全部和所有。

看电影,我们无非追求的是两种刺激,一是感官表面的刺激,这种感官表面的刺激体现在电影上是画面和声音、语言台词、配乐;一是心灵的深深的震撼和刺激,此种刺激激发的是心灵的一种共鸣和感动。
对于感官表面的刺激而言,好莱坞式的商业制作无非是很好的例子,这样的电影成功的套路很简单、也很模式化,明星+火爆动作+强冲击力的画面+吸引眼球的元素,比如《碟中谍》系列等等就是典型的代表,而另一种刺激则是每位导演所毕生追求的,这类电影虽没有强劲冲击观众眼球的刺激画面但却给每位看过的观众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人生路程之上的深刻印象,《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是这类经典的代表作,他们给以人的影响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却意义重大。

好电影的标准是在不断演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在过去,好电影可能是指“好看的电影”,也可能是指“卖座的电影”,但在商业化的今天,好电影指的就是“好看又卖座的电影”。
对于刺激感的分类而言,《阿凡达》无疑是前者,很表面化的刺激,然后带给观众犹如吸食毒品的感官享受,然后被人们渐渐遗忘;但对于电影标准分类而言,《阿凡达》又的确是一部“好看又卖座”的成功的商业电影,是电影商业化模式下的又一幸运儿。所以,至于怎样定义《阿凡达》这一“怪胎”着实让人费解。

就思想性而言,《阿凡达》没有什么很让人深思的道理,大多道理都是电影传递了好多遍的老调重弹,拿出来毫无新意,但从商业化运作来看,《阿凡达》又的确是一部很成功的电影,不仅赢得了票房,还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也许,《阿凡达》真的已超越了一部电影所达到的高度和影响;也许,数年后,《阿凡达》也会被奉为经典;也许,《阿凡达》的创作标准会被后来的电影导演视为圭臬。
五亿美元的投资、数以千计的特技、3D制作,这一切的一切必将带来电影界的又一场新的革新,就如《2018》台词所说的那样: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写到最后,感觉“膜拜”的评价对于《阿凡达》而言有点夸张和做作,但致敬则是必然的,致敬不仅仅是像《阿凡达》表达敬意,更是向卡梅隆这位电影界的革命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虽然哥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到处流传着哥的传说!”
——卡梅隆 (2120年)
当然,即使放在今天,当《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以及《拆弹部队》三者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时候,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选票投给卡梅隆,只是不是给《阿凡达》,因为商业上的成功代表不了电影艺术上的成功,《阿凡达》无非只是商业大片而已,而只有《泰坦尼克号》才是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不仅赚全球票房,更赚世界人们的眼泪和口碑,数年前,在奥斯卡上面的,《泰坦尼克号》风光无限是一种必然。
只是在今年,卡梅隆的票房大片《阿凡达》败给自己前妻的小成本制作《拆弹部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玩笑!

可是,自己对于《拆弹部队》的成功实在不敢苟同,看完后也没有什么“心有戚戚焉”的感叹,只是,不可回避和否认的是:《拆弹部队》敢于正视,描写了社会现实——伊拉克战争!
还是那句老话,票房代替不了什么,要知道,《拆弹部队》在全球的票房只有可怜的2000多万没有,似乎达不到《阿凡达》的一个零头。奥斯卡评奖,关键还是要看那一帮学院派的老头们···

PS:我在想:如果卡梅隆没有和凯瑟琳•毕格罗离婚,那他两个人岂不就是电影界的黄金拍档,就像金庸和琼瑶的结合一样,那在电影界岂不是无敌了吗?拍出来的电影岂不是又好看有卖座?

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The 82nd Annual Academy Awards(2010)

又名:2010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 / 第82届美国电影学院奖

上映日期:2010-03-07(美国)片长:217分钟

主演:亚历克·鲍德温 史蒂夫·马丁 

导演:Hamish Hamilton 

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