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蜻蜓,你要带谁去哪里?
文/孙浩然

很多人说这只是一部没拍好的青春片,我差点想把这些人找来辩论一下,因为至今看过这部片的人应该扳着指头也数得出,要说青春期的演员演的就是青春片,这位观众您还没过青春期吧?
和青春有关的元素:叛逆、冒险、无所事事、追求认同,都不是本片的主题,如果你希望从这部片里概括出一些主题来安慰自己,只能得到徒劳。
影展期间我一直都在做场刊的文字工作,对《白蜻蜓》始终无缘相见。但有意思的是,之所以一再有些故意的要错过观看机会,是因为自始至终没有听到过关于这部片子任何正面的评价,和我口味多能暗合的朋友也隐晦的表示“这片子看着很涩”,直到影展闭幕,得知它获奖的消息多少感到诧异。
独立电影的资料本来就很难找,这部《白蜻蜓》更是无从下手,几个文艺网站上搜到了评论文章,还是导演的朋友怀着激动写就,字里行间透出“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自豪感。说来说去,这是一部包含幻想成分的电影,但他不包括科幻,也不批判现实,连怀旧伤感这些情绪都通通没有放大。经验告诉我这类创作的难度之高,已经吊足我的兴趣。
为了导演访谈,专门借来了《白蜻蜓》的备份碟。的确是一部情节与气质都难以与常见的中国独立剧情片挂钩的作品。它像一部日系黑色漫画,在中国西南的山区密林中,吸收了另一块山寨土地的营养,结出了灵异的畸形的果实。
剧情基本没有冲突,导演是学动画出身,故事散漫的要命,从结构到台词都是信马由缰,男女主角始终一副山寨打扮,画面也毫无精致可言。但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地方,不是这些大部分独立剧情片共有的东西,而是它放在整个影展来说,我觉得这是唯一一部不带标签的作品:它不带摇滚嬉皮气,不为底层代言,不向上层发难,的确没有一点点批判现实的企图。放在更宏观的角度看,还很难评价他的价值。但他有乍看就能发现的另一种潜力。这部电影刺激到我的,是关于存在另一个世界的幻想。不是另一个与生活无关的世界,而是80后司空见惯的卡通化的世界观,与前辈人不同的对时空的感受,是机器猫,郑渊洁,超级玛丽,虚拟人生中的科技童话。在与我们同在的另一个世界里,我们可大可小,可有可无,随时能够变成别人,后悔的话随时可以死掉重来。当满脸邪气的男主角在陌生的异国长久地呼喊朋友名字时,我想到的是一句网络时髦语:“假如有一天我把自己弄丢了,你一定要帮我找回来。”
独立影展有一批不带中国独立电影特色的传统写实派。娄烨,章明这些独立电影的常客,一贯的、也越来越多的在拿出关照内心的作品。80后甚至90后也开始以作者的角色出现,前年的《北海怪兽》作为少见的幻想作品,带着先行者特有的粗糙填补了近年的国内空白。其中仍然能够感到一种姿态,一种虽然没有揭竿而起,但也绝不服气的姿态。而《白蜻蜓》之所以让很多人感到迷惑,也许就是它并不具有这种姿态。大家习惯了指孔骂圣的调调,看见这么一个几乎无所指的东西,一下子都有点摸不着头脑。《白蜻蜓》的出现让我感到此类作品无论资源如何匮乏,都还是有可能诞生的。
对张涧赤的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剧情辩护,当我问他很多世界级的独立电影宗师,同样会拿意识形态说事,但也绝不缺乏诗意。他很坦率的说:“我不是一个对很多东西都有感觉的人,对无感的东西硬做表达,就是撒谎。”在独立影展这个有点阵地气息的地方,他更像一个误闯进来的学生,只想把自己心里的东西说说清楚,情急时还会有些结巴。当访谈结束时,我问他“对表示看不懂你片子的观众会说什么”,他却没有了态度,说只好下次挑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故事去拍。他就这样否定了对自己的全部辩护,让我想到《白蜻蜓》的结尾:孩子们见到还是少女的母亲,结束旅行回来,仍然活着的母亲却在老家哭喊,“我的孩子去旅行,全部死在了外面。”事实究竟如何,并不是张涧赤关心的重点。

(媒体已用稿)

白蜻蜓(2009)

又名:TAKE ME TO VIETNAM

上映日期:2009-10-16(中国大陆)片长:84分钟

主演:李世辛 农烟华 陈梦娇 

导演:张涧赤 编剧:张涧赤 Jianchi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