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部电影感到十分亲切,伟大的哲学家出现在屏幕上,重现当年的岁月。

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的教母,她一直在反抗。世界充斥着不平等,种族、性别等等,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女性不是为了男性而创造出来的,《第二性》像一颗炮弹,落在女权主义的战场上。

自由难能可贵,认识到自由是存在主义者的智慧和力量。波伏娃一生就在践行她的思想,当然,跟萨特一块儿。女性个体不是依附在男性上而存在的。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绝对自由,一些社会的契约和规范,会让女性作为男性的“物”而存在。“妻子”像“剪刀”一样,在她们自由选择之前,就被社会定义的本质——社会规范。

这想法非常了不起,无论是昨日,还是今天。只是我们更深一步说,人,是自由的,但人是有情感羁绊的。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与他人发生联结,特别是重要他人——比如说伴侣。而在社会规范下,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将他们“安定”下来——情侣、夫妻等,这些名词一旦出现,作为人便被“固定”下来了,我们的自由便会受到拘束,这两位存在主义者说,要打破这些枷锁。

他们一生,用“开放”的两性态度建立起关系,两人用契约取代社会夫妻规范,萨特和波伏娃互为对方创作的源泉,他们的人生意义——哲学思考,建立在对方的合作之上,他们爱慕着对方。但是这种自由却会伤害到对方,波伏娃在与萨特之间的关系也看出来这一点,当萨特有了新的女伴时,会产生嫉妒、不满的情绪。

我们争取自由是为了什么?争取自由代表着对抗?代表着占据一席之地?当然,我们的权力都是这样一点点冲击争夺而来的,然而这种自由的争夺更应该与他者传达一种“统一”,他人不是地狱,我想有时候这不是决裂的。人应当切身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与重要他人共一或融容。我是这么想的,马丁·布伯的思想去除掉宗教因素?

致敬波伏娃,致敬萨特,致敬存在主义。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Les amants du Flore(2006)

上映日期:2006-04-16片长:104分钟

主演:安娜·穆格拉利斯 洛兰特·道驰 卡罗利娜·西奥尔 Kal W 

导演:伊兰·迪朗·科昂 编剧:Chantal Derudder/Stanislas Graziani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