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花时间看了《花神咖啡店的情人们》,片名翻译得很有港台偶像片的感觉,实际上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传记片——萨特和波伏娃的情史。这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兼工作伙伴同生活伴侣的双重关系,履行着不同于人类婚姻模式的另一种契约,独立生活且互相尊重彼此的私生活。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无论是群婚时代,还是私有制产生以后出现固定婚姻制度,萨特和波伏娃这种契约式婚姻可以说前无古人,至于后有没有来者就不清楚了。

我是人性本恶的坚信者,人类这种先天就具有重大缺陷的动物实在是可悲,于是乎所有的宗教都在祛除人类的罪恶,引人向善。妒忌,这个人类心中的大恶魔,在天主教中便作为“七宗罪”之一,可是这里的“妒忌”是针对于他人财产的垂涎,而不是爱的妒忌。有的人看来,如果对方“不吃醋”则证明她/他不爱你,妒忌是衍生于爱情的。如果把“吃醋”视为一种确定彼此间亲密关系的关键,那么这种关系则转瞬即逝,严重得还会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后果,什么泼硫酸、捅刀子的案件则很好的证明了这种“吃醋”的情爱关系是危险的。

所以,我觉得电影中虽然把波伏娃刻画为怨妇一般,但是我及其喜欢她克制自己妒忌的段落,甚至要断绝和萨特的性关系。对于“妒忌”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若不以一种超越于它的精神对待它,你永远只是情感的玩偶。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女性,一旦陷入情感的迷惘,超越不了妒忌而磨灭自己的才华。卡蜜儿克洛岱尔,也有人把她称为罗丹的情人,我及其不喜欢这个称呼。这个雕刻的天才,据说曾给予罗丹不少的灵感,同样罗丹的爱也激发了她的创作才华,但是当罗丹和其他女人有染的时候,卡蜜儿被妒忌激怒得发疯,后半生在巴黎疯人院度过。

而在这个女性被捆绑,被物化的世界里,似乎她们妒忌的怨气要远远胜于男性。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男权社会以来,女性所受的道德制约远远多于男性,仅在中国男性寻花问柳被视为一种风流,是其性魅力的一种展现,而女性假若热爱风流则会遭受“浸猪笼”、“骑木驴”等刑罚。在这里不得不插入一个话题,从朱熹儒学开始,中国社会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裹小脚”。中国儒士不得不说有着极其变态的审美癖好,喜爱女性的三寸金莲,于是便以后天的手术来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同时,三寸金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女性假若要私奔,这样一来便跑不了了,而小脚女人走路的方式又很好的锻炼到了阴道的肌肉,使得儒士们有更加刺激的性体验,于是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男性的玩偶。另外,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也提及男女交媾中,由于生理特征的原因导致男性是一种进攻的姿态,而女性则是一种被侵占的状态,所以导致了女性在男女关系中的不平等。这样一样,妒忌之心肯定是女性要多一些。

而波伏娃在和萨特的关系中,说没有妒忌,我完全不相信,要把波伏娃刻画得是一个坦荡而不计较的女人,我觉得违背社会规律以及人的属性规律。她可以容忍萨特一次一次的结婚,而自己在四十岁时遇到想与之共建爱巢的人,则被萨特的一番言论终止。我相信,她爱奥尔格林,这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这个她唯一想和他结婚的美国人,而一个女性主义的倡行者,以自己的行为履行了自己的最初诺言,摆脱了那个年代女性成为家庭玩偶的命运,最终还是拒绝了奥尔格林。电影的最后,字幕上打出,波伏娃最后和萨特合葬于****公墓,手上戴着奥尔格林送的戒指,道尽了这位女性主义者的胜利与失败!

萨特这个身高上的矮子,思想上的巨人我就不发表任何言论了,谁让波姐爱你呢,矮子乐啊!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Les amants du Flore(2006)

上映日期:2006-04-16片长:104分钟

主演:安娜·穆格拉利斯 洛兰特·道驰 卡罗利娜·西奥尔 Kal W 

导演:伊兰·迪朗·科昂 编剧:Chantal Derudder/Stanislas Graziani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