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里,一切都显得杂乱无章,当夜晚升起暗的帷幕,所有的燥动开始归复于平静,生命的真实才突显出来。在这样的夜,一份浓重的感动浮了上来,将所有对物质的盲目追求驱散得无影无踪,而这份感动,起源于田壮壮茶马古道系列纪录片《德拉姆》!

经过几番周折,才在一家影像店预定到了我所期待的影片《德拉姆》。捧回家后,带着同样的激动和热情,端坐着开始欣赏。说实话,开篇的镜头与我的想象有些落差,加之前一段时间刚看过《喜马拉雅》,心里有点犯嘀咕,以为自己中了舆论的圈套,但随着影片的深入,我还是要说,这是一部令人感动的纪录片,其中有许多地方令人深思。

我想,在一部影片中多次运用长镜头,这是需要勇气的,或者说需要扎实的功底才行。而《德拉姆》是以长镜头累加成的一部长片,没有花俏的剪辑,没有眩目的后期特技,只是加了一些若隐若现的音乐,靠着几个朴实无华的人在那里说着自己的心情故事。这样的一部影片,我不知道在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是能广受欢迎,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但对于我,却是真真实实的感动,一为田壮壮的勇气,二为他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质朴。当然,我还得佩服他的选题准确。我相信,这部影片再过三十年,我还能将它拿出来,给我的下一代看,因为这是一部很好的人文教科题材,让在大城市里优越生活着的下一代,了解到在边远的山区,那里曾生活着,或者说一直还生活着那样一群贫穷的人,他们是如何生存,又如何与生活抗争着的。

在看这部影片时,我有双重的情感波动:一是为影片中的人物,二是镜头后面的工作人员。因为这是纪录片,无论是镜头前,还是镜头后,那里着实生活着那么一群人,还有一群冒着生命危险来自大城市里的人,他们走在只能一人通过的悬崖上,走在随时都有大石头砸下来的碎石谷,徒步七天七夜走在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一些人是为了生存,另一些人是为了艺术,我为他们的顽强,也为他们的执著而感动。

静逸中蕴涵着一股强大的张力,平凡中却让我的心为之震颤。更多的感动,是源于片中一些细微而平淡的叙述,源于真实:19岁的喇嘛腼腆地说着他的初恋,说着他心中那个十六岁的怒族烧香姑娘;为找不到真爱而烦恼的漂亮女代课老师,还有她美丽而动人的歌声;百岁老人对早年逝去的爱人念念不忘;赶马人为意外死去的马流下了眼泪;与兄长共妻的藏族青年表达着对嫂子的感激之情;老婆跟别人私奔了的村长;被父亲打骂的儿童大耳朵;坐过牢的老牧师……,一段段的叙述,尤如在心头锤下了一颗颗的钉子,扎得心痛。

影片中多采用素描式的静态镜头,抽取了在那里生活着的极具代表性的平凡人,置于镜头的焦点处,娓娓诉说着只属于他们的故事。平淡中,透着一股力量,直透心底。我知道在一次影片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对田壮壮说,你的影片并没有大家所期待的那么宏大,优美;还有人竟然找出了德拉姆的藏文拼法有误。我只能说那些纯粹是无稽之谈,他们一定没有完整地看过这部影片,或者他们有着并不同于“常人”的人生观,也或者他们是刻意的拿着自己的记者身份在玩弄噱头,弄点新闻。

我想说的是,有时候,真正打动人的美感,并不一定只出现在宏大的场面里,或者说,有些美,并不一定只是靠眼睛看出来的,而要用心灵去感悟。我认为,田壮壮做到了,他将《德拉姆》拍出了这种意境,无论是那位104岁失明老人的剪影,还是那个9岁小男孩结结巴巴的神态,都已深入人心了。那里的生活是艰苦的,但那里的人们是顽强的。你并不一定知道那里草木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那里每天升起的太阳是新鲜明亮的。这就是《德拉姆》展现给我们与别处不同的美。

仅从给影片的起名,也能看出田壮壮的真诚。“德拉姆”是田壮壮拍完影片后,在做后期时给起的。这个名字源起于片中马帮里一匹马的名字,有“平安吉祥”的意思,我想,田壮壮一定是在为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祈福吧,或者还有更多其它的意义。如果让我来形容这部影片,我可以找到例如:庄严、优美、温暖、绚烂、深邃、诗、叹为观止这样一些词。但是,对于这样一部真诚的影片,溢美之词,只会显得做作和多余。我宁愿带着同样的真诚,平静地去领悟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德拉姆(2004)

又名:Tea-Horse Road Series: Delamu / 茶马古道-德拉姆

上映日期:2005-11-06片长:11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田壮壮 

德拉姆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