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9-06

他们已不再变老:*


“摄影术令时间永恒。”
这个是安德烈·巴赞说过的很多话之一,我是在《贾想2》里看到的。
去年冬天我在沙面美术馆里熬的那一个月里就已经玩看了《贾想1》,或许是怕承担太多,《贾想2》迟迟不敢翻开第一页,这周三在课堂上看完《海上传奇》后,回去翻了翻,感受良多。
我对纪录片的了解不多。
记得大一的时候,广州图书馆新开了一个纪录片影像馆,邀请了湖南的张以庆做开幕嘉宾,我一个人跑过去把他连类似学生作业的作品加到一块七八个片子全看了,说实话一天看完一个导演的全部作品是个很不好的事情。有幸的是在几个小时的展映以及聊天后,确实得到一些感触。例如,在题材方面《幼儿园》、《英和白》、《舟舟的世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与动物的情感,关注边缘人物等等,确实给予我一个观众上的极大社会反思的苗头以及感动这个很廉价的词汇。
但是看到后面的一些影片后,我感觉又回到了《丹麦交响曲》或者《土耳其暸望塔》的方向,又回到了摄影以及剪辑的层面,与上个世纪初期影像方的什么城市猎奇影像记录类似,而到了最后一部《君紫檀》,他找来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然后运用了诸多拍摄手法,虽有表达一种年近过百,虽有成果却不拜君王不拜相的落寞感,与其早年作品相比,保守以及繁复,颇有衣冠富贵的老者喝着龙井重叙当年之勇的感觉,他还是怕老的。
彼得·杰克逊能拍出这样的一个东西其实蛮让我意外的,这个“意外”指的是纪录片的形式,他要是拍一个《波兰闪电战》或者《西西里防线》倒是符合我对他的印象。但是站在创作者的立场,创作究竟是以个人为基座的建筑,还是回应公共领域的生产。对于历史的阐述,罗兰·巴特说过:“公共历史是一种不可经验的虚构,真实存在的只是无数(由个人存在测度的)小历史的鸣响和嘈杂的和声。”导演的祖父在1910~1919年于英军服役,这一段小历史我觉得可能是导演拍这个片子的关键,自己的家人对于某一事件的参与,往往能给予这个家庭以至于家族参与感,有些人在吃饭时喜欢聊自己的父母,以至于祖辈,亦是这个道理。在这个个人的基座上,导演采用大量战时纪实影像、图片以及战后采访去构建了无数个小历史,这个就是这个影片的元素,然而每个元素的拼接依旧是按照时间逻辑顺序、插叙、倒叙、正反打、台词以及一些经典蒙太奇,然后加以声效以及音乐进行渲染。这些给予我一种商业片的感觉,我不喜欢这个词,嗯,给予我更轻松、更迎合的视听享受,我更喜欢这个表述方式。这一种倾向(更轻松、更迎合的视听享受)其实BBC纪录片也做过很多,他们拍动物世界(没记名字,大概题材)时,会利用动物去塑造故事,例如小象和它的爸爸妈妈、小鹦鹉的长大、猴子家族诸如此类,也有自己编的故事,然后用大量的视频剪辑去营造一个“一分钟营救”的故事,观众反应厚爱,且受众极广。嗯,我并不是说这样是虚假的,他们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元素都是真的,只不过是导演的戏法,借别人的嘴将自己的话罢了,可能是一个可乐故事,也可能一番肺腑之言。
影片的主打点还是战后反思以及反战,这个题材其实很主流,有很多影片通过不同的视点去表达这个思想,我比较喜欢萨姆·门德斯的《锅盖头》,因为他把战争拍的很无聊,能在这种题材影片中把战争拍得很无聊是需要勇气以及大智慧的。在国内的大多数抗战影片中还在去描述战争的光荣胜利或者战争的惨烈不忘国耻,每一次战争的影片的热门都会带起国人对于其他国家极端的怨恨。怎么说呢,最近有一部《1950他们正年轻》的影片,讲抗美援朝的,看了一下朋友的点评,感觉还是在圈子里讲故事,有空我去看看。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

又名:不老的战迹(港) / 他们不再老去(台) / 他们不会变老

上映日期:2019-11-11(中国大陆) / 2018-10-16(伦敦电影节) / 2018-11-09(英国)片长:99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彼得·杰克逊 

他们已不再变老的影评

白小生
白小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