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唱》:我们他们,和我们的他们的河流

《大河唱》是一部值得二刷,或者说,最好二刷的作品。
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其实有点雾里看花。也许是习惯了许多纪录片更完整的人物塑造和更闭合的故事讲述,我对《大河唱》选择的剪辑思路颇有几分费解,觉得五个人物各自洋洋洒洒,但并不丝丝入扣,还不乏情节刚开头就煞尾,徒留观众意犹未尽。
到第二遍的时候就突然醍醐灌顶,这种放弃层层紧逼反而后退一步的表现方法,不是在着重叙事、也不是在强调写人,这更像是在状景。
中文名《大河唱》英文名the river in me,看似记事写人,但是通篇更可看作是由无数小的比喻组成的宏大譬喻,如同钻石的不同剖面皆能看出璀璨火彩,《大河唱》从不同角度思索,都在展现不同意味上的河流。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部风景片,并非字面意义的黄河观光,而是将浮世众生,都当作景观一场。
写人记事皆如状景,不追求来龙去脉清晰,不讲究前尘后事整齐,但希冀将观众带入此山、身临其境。
毕竟江流年年望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


第一重的河流比喻,是指民间音乐。“大河唱”一名,可谓直接点题。
说书、花儿、皮影、秦腔,各自源远流长,对当代人却宛如杳不可及的在水一方。这些从古奔腾而来的文明河流,似乎在今天面临着断流,而在它们的越来越小的水域上继续栖居,是什么模样?这是作品的第一重讨论,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影像人类学命题。
第二重的河流比喻,是指大河子孙。
说到大河,说到歌唱,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我的祖国》的开场,“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有人事后采访词作者乔羽,大河到底指什么,长江,还是黄河?乔羽回答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说起这条河流,自然就唤起了人们各自心中的情感”。华夏文明和河流一直有莫大关系,我们被河流养育,也成为了宛如河流的个体。
影片中出现的五位是和音乐有关的人,但是音乐不是他们全部的生活,音乐从他们身上流过,而他们本身也是在流动的河流,生老病死、喜怒哀愁,是每条人类河流都要遭遇的暗礁,都要经过的渡口。影片因为音乐走进他们的生活,但无疑记录了更多,而也会引起观众有几秒沉思:我自己这条河,现在是何模样?
第三重的河流比喻,是指时空意义。故乡和住地,昨天与明日,畅销书说着地球是平的,学者们叹息历史扁平了,三维到二维之间,是新的时空危机,断流是一个关乎存在意义的问题。
《大河唱》从画面来看似乎很跳跃,不断地在城市与乡村,甚至国内和国外之间穿梭奔腾。但这种跳跃恰好是新的表征,一方面江流有机会见识更广阔的大海,另一方面,我们与时空大河的上下流关系已经不再清澈见底。我们不知来者,却在冥想归处。无法回头,却又难以顺流。
而苏阳和他的音乐就在这里面成为了一条努力在濒临断流的时空中航渡的扁舟,在上下游奔走,杯水车薪地想打通越发难以互通的文化的血脉。然而看见的却仍然是,城市的柏油马路,人连土地都无法直接接触,河流何流?而北漂们逃离北上广的焦虑和宁夏人在天安门广场和外滩拍照的喜悦,成为了互为镜像的画面,也成为了平行河道的映照。
如同清影此前的众多作品一般,《大河唱》给出了问题,却悬置答案,留给观众自行补完。


天时地利人和致使我是在房山二刷了《大河唱》。结束后,需要倒三趟地铁才能回到海淀家中。带着《大河唱》的余韵,耳机里是苏阳的《贤良》,在地铁的人潮里,感觉自己如同沉浮遨游。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我和我的河,他们和他们的河,继续往前奔流。

大河唱(2019)

又名:The River in Me

上映日期:2019-06-18(中国大陆)片长:98分钟

主演:苏阳 刘世凯 张进来 魏宗富 马风山 

导演:柯永权 杨植淳 和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