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着深焦观影团看了是枝裕和的《第三度杀人》,说实话,看片子之前连预告都只看过一次的我还蛮心虚的,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跌落了。到了影院上豆瓣看了一下评分,6.8,心情很难描述,到在日本拿到学院奖最佳影片的《第三度杀人》真的会在国内大跳水吗?

观影结束,不出所料,“是枝裕和最失败的一部片子”、“片子什么都没讲清楚”、“真想对立都没讲清楚”、“要睡着了”、“烂片”之类的评论蜂拥而来。很多人说失望,说失败。作为是枝裕和的影迷,其实看之前我是有信心全然相信他的,也没去看什么事先的影评。这一次依旧是只带着自己的状态去品味片子,走进今天的是枝裕和,去深入,去思考。好在在观影之前没给自己输入那么多负能量,这点,我很满意自己做对了。

是枝裕和的电影带给人最大的体验就是思考,他擅长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擅长将人们忽略的社会细节放大到你面前,用美的形式解剖开来,不是一顿华丽的大餐,而是美味的深夜食堂。所以,看完之后,我就笑了?“哪里是失败的?”完完全全不带个人色彩,就片子本身而论,这是部好片子,是他的突破之作。我也有自信站出来,替他战斗。

电影本身,你可以说,这是一部不怎么“好看”的片子,确实,剧情走的很慢,没有巨大的情节冲突,画面色彩也让人抑郁。叙事方式很慢,平平的。片子走剧情线,美的塑造,颜色鲜艳的“蓝”、“绿”、“黄”的小清新场面真的很少很少出现。除了北海道打雪仗那里出过一次远门,之后几乎都是在“监狱”、“法庭”、“律师事务所”讲述的故事。也难免,心不静的人很难进入,进入了的人很难保持的现象发生了。

我说《第三度嫌疑人》是是枝裕和很大突破的一部影片,因为他不再叙家庭的事,不再从温情角度讲母子、父子,而是用一种追根溯源的拷问,哲学式的迷蒙去追寻历史,追寻“可知与不可知”的哲学思考。真相是什么?人和人的关系是什么?人和自我怎么融洽?这是一种很令人憋屈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手法。内心乐观、无忧无虑的观众会觉得沉闷,看不懂;思考较多、但迷茫的的观众会觉得他没把答案告诉我们,很虚空;眼光尖锐、情感激烈一点的观众会觉得他批判力度太小,不能让人信服。

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想要分出个所以然,我们想要得出个确切的答案,想要正义,想要阳光,想要温情。就是那么残酷,他把人分类了。但是如果不分类,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第三度嫌疑人》和很“不伦不类”,因为它是朦胧的,朦胧的让迷茫的人们内心蒙了一层保险膜,看的见,却突不破。很难。

下面是我在观影后的一点不怎么深入的想法和一些话题。

真相与谎言:历史学家最关心的,就是在每个时期,人们共同想象、虚构出来的故事是什么,而在此时此刻,我们不但又更强的联合想象,还要用这个虚构的意义去改造世界,改造自己。这部片子和一些主流的日本影片有很大的不同,他的时间是往后走的,从一开始奠基好的“结局”——死刑。就可以看出他必定要追寻历史,日本现在社会是很迷茫的,平成是没有精神引领的时代,太宅了,社会希望能凭空出许多“英雄”,一些精神的寄托,去带领他们走向明天,走向未来。看完《啊,荒野》,我的感受就是这样,主人公的顽强的毅力与时代抗争的品质是人们向往的,那是太阳方向的,带着温度的热,是朝阳的,是“希望”的。而《第三度嫌疑人》呢?它在讲沉闷的历史,追寻历史不说,还告诉你根本没什么历史,我讲不清楚,你还看的清楚吗?这很让观众郁闷,“好奇心”还得不到满足,精神状态得不到安抚的观众叫嚣着不舒服。“口供”的悬疑方式很特别,这考验的就是人们“凭空想象虚构”的能力了,没有客观证据,就是主观唯心的,更是难上加难。到最后的最后,导演通过重盛和三隅一次又一次被推翻的对话,向我们传递的是“合理即真相”吗。我只知道,人啊,永远不要那么自信和自负。接下来要谈几个层面的问题:社会、家庭、个人。

审判与司法:康德放弃传统二元划分的世界观。他看到了批评或者审查人类理性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说,需要一场审判,以确保理性的公正诉求并斥退其无根据诉求,换言之,这场审判将调查普遍知识和必然知识之可能与不可能,调查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界限。审判和司法问题是个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许多哲学家都有探讨,但要深入展开,两个多小时很难理清楚,所以也能看到,是枝裕和在谈“法官”、“检察官”、“律师”三方会面那场戏的时候,就显得草草了之,没“重度”的嘲讽法官的“不公正”,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不是吗?一场案件的判决,确实就如三隅所说的“我想看看有没有一个人能决定我的生死”。有的,这个人是理性的,他是法官,只是他的一切考虑都是利益最大化原则而已。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社会变冷漠了,还是人情变淡了。《第三度嫌疑人》真的很不温情了,整部片子里我们都没寻找到家庭的温情,不管是被害者一家,重盛和女儿,三隅和女儿。他们的关系相处表面地太明显了,不温情,真的很不温情。可以说20世纪以来,很少有看见描写日本家庭关系和睦的佳片了。着眼于个人视角,着眼于畸形的家庭,着眼于内心治愈的影片越来越多,大家都很个性,是的,这似乎快变成了日本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是枝裕和要回避?至亲之人都要相互回避?女儿再给重盛打电话那会问“我出事了,你会不会不管我”的时候,重盛作为一个父亲,合乎中国常理的方式,难道不是应该关心女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吗?重盛不会担心女儿会想不开,自杀吗?父亲在这个时候不应该第一时间跑道女儿身边吗?为什么他只是说“对不起,对不起”呢?回避,这样的回避令人心寒。三隅在得知律师没有告诉自己擅自跑到北海道去找女儿的时候,情绪很不稳定,“她不会为了这点小事来找我的”。这是小事,在他看来,他知道,关系淡漠了,麻烦是个可怕的东西。尽管是血肉至亲,他的生与死在女儿看来是小事,“不相关”的事。被害者一家的关系更是畸形的可怕,女儿恨父亲却感谢他养大自己很可怕,女儿和母亲在父亲死后不是站在一条线上的很可怕,她们一家看似生活在一起,却谁也不关心谁,只有养育和被养育的义务与责任。“习惯了不开口要求”,“大家都很冷淡不帮助你不做你的依靠”,日本现在的家庭关系中的个体,人人都是孤独的,孤独的可怕。温情在何处?是枝裕和为什么要这样,狠狠的揭露给我们看?讲点温馨和睦的小家庭故事,像《永远的三丁目夕阳》之类的故事不好吗?“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真的社会是文明,还是太悲哀呢?

信任与不信任:三隅一直在问重盛,“你相信我吗?你相信我吗?”,尽管在重盛一再逼问真相,似乎呼之欲出的真相的时候,他也没说过一句“我相信你”。为什么?相信一个人有那么困难吗?很多人说“福山雅治为什么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啊,别人说风就是雨,这一点都不酷!”是的,我们能这么想,是因为我们相信“相信”。因为生活习惯、风俗和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很大的显现出来,他们是绝对理性的,我们是讲究道德伦理的,我们渴望“人性”,渴望“相信”这个词。绝对理性使人孤独的,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终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他眼中的上帝就是那个与生俱来的“范畴”,那个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圆善。现代化的最大危机和挑战就是“信任的危机与重建”。为我们指路的陌生人可能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也可能制造恶意的阴谋或非恶意的谎言。若我们停下来仔细衡量这些可能性所带来的损益,则必然会感到十分困难,甚至引发更多的怀疑与焦虑。的确,生活中就是如此地充满了风险。但这个社会是啊,我们对陌生人的焦虑,为什么开始转嫁到我们自己的家人、亲人身上了呢?

空壳与思想:影片最后的空壳,说得很好。三隅看似很有自信的玩弄着大家吧?但最终他是一个“空壳”而已。没有固定职业,没有明确目标,外表漠然,内心空虚,世俗公认的价值观,在社会上缺乏存在感和自我认同。这类人就只是一个空壳,说得再明白一点,佛系?这么说,可能会有点极端,但是“佛系”之余现代的意义,就是空壳,外表看似什么都不重要了,但是内心已经空壳如也。人天生就是懒的,他们不愿意自我思考,只想享受现成的果实。观影结束后依然是有人问的“朦胧 ?你说世界是朦胧的,那要导演干什么?”我不知道怎么一涌而出具体描述我心中那种情感,我的回答是“导演的职能是引发你的思考,而不是告诉你事实。”如果是枝裕和只是将答案,真相告诉我们了,他就不是是枝裕和了,他也没什么突破可以说,他也不会在我心里排那么高的地位,他拍的《第三度嫌疑人》依然是《神探伽利略》的续集,依然走的正面路线,阳光的路线,用个人英雄主义制裁世界,和世界对立。
关于空壳和思想,最后想说是:在媒介化社会中,与大众媒介隔离的人,将处于一个极其封闭的环境中,在与经常保持媒介接触的人交流时,总是觉得一无所知,有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处于一种孤独状态。他们对很多东西的认识都较为肤浅,抱有极大的刻板成见。而且,他们头脑中只能浮现一些常见的东西,对社会问题的理解非常平庸,在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上困难重重,难以塑造高尚的人格。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总是处处碰壁,被禁锢在缺乏信息以至难以适从的“容器”里,成为媒介化社会中的真正的“容器人”。现代社会没有自己思想的容器人比比皆是。可能我也是,可能你也是。是枝裕和是不是想表达这一点呢?如果这么想,我也能自洽的进行自我反思了。
确实也需要反思。

说道最后,那么真相怎样已经不重要了?看到一些影评里面说“真相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其实就个人来说,我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如果人们不追寻真相,真的就完蛋了,不管重盛是不是在追寻真相的路上停下了脚步,至少他和其他律师、法官是不一样的,在这之前他是相信能找到真相的。这也就是他能成为主角的原因吧。真相是痛苦的,但是痛苦会是短暂的之后你会呼吸道新鲜空气,感受到蓝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绿,鸟儿唱歌真好听。哲学的真谛从放下“胜负”,共同追寻“真相”开始。

是枝裕和突破了,很值得品味。
所以,请不要简单的评论。
这不是一篇“失败”的影片。
这也不是一部简单的悬疑片,你是空壳吗?







第三度嫌疑人三度目の殺人(2017)

又名:第三度杀人(港) / 第三次杀人(台) / Sandome no satsujin / The Third Murder

上映日期:2018-03-30(中国大陆) / 2017-09-05(威尼斯电影节) / 2017-09-09(日本)片长:124分钟

主演:福山雅治 役所广司 广濑铃 满岛真之介 市川实日子 松冈依都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第三度嫌疑人的影评

Laraine
Laraine • 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