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从小听到大的“真理名言”,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泰国电影看的不多,我能随口说出的只有《初恋那件小事》《暹罗之恋》《你好陌生人》,还停留在小清新小浪漫的画风阶段。
这部根据真实考场作弊案件改编的电影,剧情设置、节奏搭配、情绪渲染都十分到位。尤其是小琳在地铁被监考老师追逐的桥段,紧张的气氛和节奏不输于一部动作片。
去翻了下影评,有人惋惜班克的黑化,有人不解小琳的举报。但我觉得电影最后的结局才是真正的生活,不能因为身处困境犯错就原谅他,也不能因为自己所谓的“道义”就破坏世界的规则。
善良的定义
但是一个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有没有做坏事的能力,而是看他在做坏事的机会面前如何选择。
片中小琳第一次帮助同学作弊,是出于想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进入话剧社,是想反抗老师和学校的“潜规则”。但到后面的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到最后的跨洋作弊,除了金钱的诱惑,我觉得更多的是内心虚荣的满足,学霸的缺失感啊。
而片中的女二(看完电影我连名字都记不起来…)一次又一次的利用好朋友的友情,拜托自己的好朋友“帮助”自己。一口一个“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决定,我只希望不要失去你这个朋友” ,堪称学生时代记忆里的那种绿茶婊没错了。
班克就不说了,本来是一个单纯美好的少年,被生活和困境逼得直接黑化了。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美好的人,他们也有身处困境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更加让我觉得这些人应该被珍惜啊,不然真的就浪费了……
男二我也记不住名字…但能够把作弊的考生团集结起来并组织得井井头条,他也算是一个社交和交易的“天才枪手”。打着“让所有考生公平地去自己想去的学校”的旗号,看似在“帮助”越来越多的学生迈过考试的这道坎,其实是在破坏现实世界的公平。
善良的变质
片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班克的黑化。
班克曾经是一个诚实揭发同学作弊的学生,到最后竟然变成了作弊的主导人。是的,他终于成了他最看不起的那种人。
其实,这也是说明了人内心的劣根性。每个人都是善和恶共存的个体,激发身体的善,控制心底的恶,这便是从小接受教育的目的。
我想,以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善良才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控制心中的贪念心和黑暗面,才是保证做一个好人的最基本要求。
回想起来,一个美好的少年就这样走上一条黑暗无尽头的道路,到底是谁的错,我们都说不清楚。做好自己吧,不破坏别人的路径,不打扰别人的生活,也是一种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