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诺贝尔物理奖得住中村修二批评东亚教育就是在浪费生命。如果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决定不了一个人的物理水平,那么这种制度划分的社科人才更是荒谬。
中国泰国日本韩国越南,公认的世界上应试教育的代表国家。而泰国电影也把焦点聚集在一个微妙而又敏感。通过这部电影,将会了解东亚考试制度的根源。
这部电影不是讲述作弊的经历,而是通过经历组织,把这些背后的故事展现出来。可以说这是一部接地气有人味的电影。
小琳因为父母离异,父亲让他转学去最好的高中。天才少女通过4.0gpa和奖牌让学校减免学费,承包午饭。偶然结识富家女格蕾丝。从最初只是赚外快,到后来不断扩大业务量。以钢琴培训班的名义组成了作弊联盟,江湖人称小琳老师。
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小琳知道父亲交了一笔赞助费,那时小琳便彻底对学校失望。专心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天才少女通过暗号传授正确答案,在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考试都能做到精益求精。可见其的认真负责。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因为作弊手段过于繁琐,没有音乐细胞的公子哥不懂,向班克购买答案,反被举报。
这时班克和小琳以及富家团的梁子也算结下了。因为出国考试,小巴和格蕾丝找到小琳参加出国考试,但小琳不能独自记住答案,需要合作伙伴。便找到了班克。为了完成计划,小巴找人收拾了班克一顿,致使班克错失出国奖学金。因为生活的困难,班克不得已走上不归路。
小琳的人生则是完全被人左右的结果,本来他可以获得去新加坡全奖,但因为富家哥的关照,彻底失去了自己出国的希望。哀莫大于心死,在小琳找到的情况下,班克便一发不可收拾的沉浸其中。在小琳最后的举报中,因小琳走投无路的班克无疑是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小琳还有父亲,而谁又关注班克呢?
班克,不过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的缩写。如果无法在标准化考试中胜出,只有一辈子在底层挣扎。而如果胜出也要担心被人玩弄,而自己不过是别人的利用的工具罢了。正是认清这点,班克临时加价,威胁小琳,彻底堕落,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他。这也能看出为什么班克黑化。
诺奖得主说:"亚洲教育过于强调公平,抑制创新"其实道理都懂,但比起创新,大家更怕标准被打破后,穷人更加没有希望。虽然应试教育下,公子哥可以用钱收买穷人,但在制度面前,他们也要获得足够的成绩。而这就是公平的价值所在。
而且,还有文化历史因素。美国本就是移民国家,复杂的种族因素也使他们很难找到可以一刀切的统一尺度。崇尚自由的西方思想造就了西方的制度。而中国儒家思想,封建时期的权威集权都注定两种模式的对立。就像美国持枪争论多年也无法废除。枪的优劣大家都清楚,所不同的是大家的选择不同。本质就是场零和博弈。
有人说,结尾过于政治正确。政治正确的评价中肯,但没有过于之谈。小琳的举报动机很明确,铺垫合理。
本就是为金钱所迫从事作弊,但压力太大,斗智斗勇后,狐朋狗友只会庆功。尤其当得知成员暴露后,所以不难理解小琳的诀别和转变。
其实小琳也好,班克也罢。他们都是贫寒条件下面对金钱的无奈。小琳无法忍受自己的一生被人摆布,他还有后路,所以他可以义无反顾。但是被开除的班克没有资本,他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下继续走下去。在这个社会中,他们两都不会赢。
而且电影把大家都不陌生的作弊拍出了武侠谍战片的感觉。当小琳提笔进入考试,颇有上阵杀敌的感觉。主考和小琳地铁斗法也颇有谍战风范。
如果只把天才枪手看成作弊教科书,那就太狭隘了,因为那讲述的是不同阶层的人对考试的不同理解和关系。
考试在亚洲人眼里公平大于一切。就像博弈在西方人眼里,最先想到规则是否正确。而中国人想到的是如何取胜。面对这一场考试的对立态度也就不难理解。
这种故事还会发生,就像抑制创新的标准考试依然继续,而教育也讲承担他那无法实现的重任。考试,在东亚人绝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阶级突破的最现实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