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就算是我这样的笨蛋,也梦想着能考出好成绩。” ——by 小巴
说实话,听到这句台词时,我的内心被触动了。
我们只看到差生成绩落后的结果,却从未去想过,他们也会梦想着能考出好成绩;
我们总是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之类的心灵鸡汤,却从未去想过,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很大。
或许,在那张张看似毫不在意学习成绩的豁达面容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挑灯夜战直至破晓的背影。
我想,没有谁会天生就喜欢被人称为“差生”的吧。
考试的作用是选拔,所以它才最伤人心。
而这,也正是促使小巴等人产生作弊念想的原因。
当差生突然间有了能考好的途径,就如同普通人突然获得了超能力,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的考试周作弊,之后愈演愈烈,渐渐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哪怕在联考中被拆穿,仍然孤注一掷地选择在Stic 中再次尝试,如同倾尽全力抓紧手中稻草的落水之人,又如骑虎难下走投无路的投机主义者。
因为成绩差,所以选择作弊;
而作弊得来的好成绩,又成了逼迫他们不得不继续作弊的颈上利剑。
一个恶性循环。
二:
”班克,我们现在都是失败者,不像格蕾丝和小巴,天生就是赢家。
我们必须要付出更多,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
——by 小琳
小琳无愧于电影名“天才”二字,从头到尾,除了前段出于友情而利用鞋子为格蕾丝传递答案和最后自首并告发自己等人作弊的事实外,其余都保持着一种极致的理智和冷静。
略具几例:
开场冷静地将交通、饮食、衣物等费用计算进入转校成本,以金钱为单位来量化日常生活,考虑了家里经济状况,最终得出转校不划算的结论。
中段得知父亲为转校而交了20万赞助费后,一改犹豫的态度,选择为了钱而向格蕾丝、小巴传递答案;
班克答应入伙时,小琳是这样评价的:
“一开始答应我就好了,装什么装。”
高潮时,与被监考员扣押的班克诀别之后,掏出手机,将可能会泄露秘密的两人唯一合影删除。
……
在整个过程中,决定小琳行为的只有一个因素,即利益。
而影片最后,看着已经形同陌路的班克,面对利诱威逼,小琳终于不再以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勇敢地选择了自首,捍卫了内心的道德准则。
也许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眼看着一个人活生生走向毁灭更让人心疼的吧,班克的堕落沦陷,最终成为了是唤醒小琳内心的诱因。
三:
“虽然我们都是模范生,但不代表我们会做一样的事。” ——by 班克
一直觉得,小琳和班克两者的对比很有意思。
首先,两人都是天才。
这点就不展开了,电影里介绍得很清楚。
其次,两人都有着近似的家庭背景。
小琳和为人洗车挣钱的单亲父亲,班克和替人洗脏衣服过日子的单亲母亲。
而且,小琳父亲一直是作为正面的形象而出现:从坚持供小琳上学,到拒收小琳通过作弊所得的钱财,以及最后一直陪伴着她前去自首,他自始至终都作为小琳人生路标而存在;
但班克的情况不同。
贯穿整部电影,班克母亲没有任何一个正面镜头,有的只是坐在昏暗逼狭的房间内用洗衣双手挣出儿子高额赞助学费的佝偻背影。
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观众所看到母亲的镜头,正是以班克的视角来呈现的。
而这个视角,恰恰完美地表达了母亲在班克心中的形象:一个艰辛劳作、无法给予儿子正面指导、只能在背后凭借自己双手来勉强维持一家开支的形象。
所以,从某些层面上看,相较于指引小琳前进方向的小琳父亲,班克的母亲却对班克无能为力。
最后,关于那句话。
相近的家庭背景,曾经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同样天才的两个人,最终结局却是小琳告发了班克。
当班克说出“我们把答案发给更多的人”时,我不敢相信,这会是在之前的演练中说出“我要现在吐吗?”的可爱男孩。
班克变了。
两百万株,毁了一个天才的一生。
顿感心痛。
这样的结局让我一度很厌恶女主小琳:
如果不是她在联考中作弊被抓,班克也不会被遭小巴派人殴打,导致无法参加奖学金考试;
如果不是她利诱班克来参与Stic 作弊事件,班克也不会因此而背上人生污点,进而心性发生大转变;
如果不是她最终告发班克,或许,或许班克还会回心转意……
但这真的都是小琳的错吗?
自班克在厕所里向小巴要挟增加一百万酬劳时,我就知道了答案。
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实会影响其发展,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本人自己的内心想法。
班克作弊被抓后,失去盟友的小琳凭借着自己的天才能力,力挽狂澜,成功将答案传送给小巴等人。
但面对已成陌路的班克,面对善变的人性,就连最为天才的枪手也无能为力。
想起了小琳在联考作弊被揭穿时,班克说过的一句话:
“虽然我们都是模范生,但不代表我们会做一样的事。”
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句话,着实讽刺呀。
最后,请让我以几句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台词作为结语吧。
①“我只是让别人抄我的卷子,可我又没抄过别人的卷子。”
②“让我们去选择大学,而不是被大学挑三拣四。”
③“从明天起,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了。”
④“不管怎样,爸爸会陪着你。”
温馨提示:
请勿模仿影片中的作弊方法,因为现在大型考试会有信号屏蔽器,短信根本就发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