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嘉柯
如果你只是当成一个惊心动魄紧张刺激的作弊故事来看,很值得。但这个电影骨子里说的并不是作弊。
天才学霸小琳每一次的人生选择,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她的父亲是个老师,希望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机会拿奖学金出国深造。但父母离婚以后,清贫的父亲收入有限,独自抚养女儿非常艰难。上一代人,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
女儿总是细腻敏感的,小琳为了分担父亲的压力辛苦,不愿意上学费昂贵的学校。转学面试的时候,小琳直接就算出来,换个学校,要多花十几万泰铢的钱。女校长免了小琳的学费,还给她补贴。于是小琳终于愿意就读这种学校。这是她出场的第一次选择,为了父亲。
女校长表面上看起来求才若渴,但是她的算盘是,这所学校根本就靠着招收成绩糟糕的有钱子弟维持的。学校需要一个勤奋刻苦的天才学霸担当榜样和门面。
小巴这种富二代,靠着家里捐了二十台Mac电脑。我自己就用的MacBook,很清楚价格,这种电脑平均一台人民币近万块。而葛瑞丝则是交了40万泰铢的赞助费。天真单纯的小琳还以为自己家没有额外出钱,结果发现父亲偷偷也交了20万泰铢的赞助费。
进了学校后,小琳遇到了个性单纯的学渣女孩葛瑞丝,她收获了人生中的友谊。拍登记照的时候,葛瑞丝帮小琳整理头发,擦汗,让小琳摘下眼镜,照片上才会好看。
学霸和学渣成为好朋友,学霸不能不帮学渣。小琳为葛瑞丝辅导功课,但葛瑞丝搞学习渣到无药可救,考试时候只会急的满头大汗。小琳看下不去,冒险作弊,递答案给葛瑞丝。这是她的第二次重点转折,为了好朋友。
当小琳发现了父亲也交给学校昂贵赞助费,有钱的学渣主动提出付费买答案,小琳选择了赚这笔钱。天才的学霸小琳,还自创了一套钢琴手势区分ABCD选项的秘法。她把赚的钱存起来,没有乱花,却给父亲买了很贵的名牌衣服。这是她的第三次选择。
她尝到甜头,开班集体传授作弊的钢琴培训班,铤而走险,用个人智慧挑战规则,赚这种违反规则的钱。这一次,她为了自己。因为她活在真实的社会当中,她往灰色地带挪过来几步。
男主角班克出现,又是一个家境贫困的孩子,母亲常年靠手洗衣服赚钱。班克也是学霸,心思单纯,就像印刷了标准校规纪律的手册,他坚信靠自己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申请去新加坡的奖学金。他果断拒绝出钱找他买答案的平头眼镜男孩。
他正义凛然,举报了作弊的小琳和眼镜男孩。他觉得小琳被开除被取消去新加坡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就是活该。这一刻,他就是正义的化身,是洁白的天使。
在班克举报小琳之前,小琳对班克示好过,也许出于同是学霸的惺惺相惜,也许出于对这个男孩的一点点亲近爱慕之心。这种友善好意,温暖珍贵,就像葛瑞丝对待初入学时笨拙紧张的小琳。即便感受过这种善意,班克还是坚定举报了小琳。
电影看到这里,我知道,班克一定会黑化。这正是人性最隐蔽的真相。在班克的眼里,还有心中,只有他自己,只有他的含辛茹苦的母亲,只有他自己信奉的规则。我自己也写过许多小说,太了解这样的角色。
越是正义的化身和纯洁的天使,一旦黑化,格外彻底。
电影里的故事讲述很快,小巴有钱而强势的父母,要葛瑞丝跟着儿子一起去留学。因为儿子交了女朋友后成绩变好了。这是极为直接了当的利益考虑。他们不关心儿子到底是怎么变好的,以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阅读,恐怕猜得到几分。但他们只看结果,不问原因。
小琳再一次决定出手,为了帮自己,也为了帮葛瑞丝。但她一个人搞不定,需要联合班克。富二代男孩小巴找人揍了班克,令班克也失去出国留学的考试机会。钱和怨恨,在班克身上施展魔法,完成了他的转变。
开场第一部分答案,班克就要求加码分成的钱,一开口就是一百万泰铢,作为他被打的补偿。破坏明面上的游戏规则,直接玩起了要挟。这就是黑吃黑嘛!这学霸一副青年才俊的外貌,瞬间变得心机险恶。
这说明,班克本就是个坏人。他自己被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束缚着,误以为自己是个好孩子。他遵守规则,当学霸,因为这对他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利益最大化。一旦他发现违背规则的惩罚并不严重,并且交换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那点子惩罚,他的贪婪和野心,膨胀了一万倍。
他直接约了小琳见面。而小琳,心中怀着愧疚,怀着一路上萌动的爱意,怀着肩并肩作战的战斗感情和义气,去见班克。她情愿把钱都给班克。班克愕然地甩开小琳的手,他只想和小琳合作,赚更多的钱,世界如此广大,需求如此广袤,考试作弊是一项庞大的产业链。有考试就有作弊。考试和作弊,都在盈利。
发达国家代表着更高级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光明未来。所以强势发达国家必然就有各种强势的考试机构,全球赚取利润,也全球反作弊。把考试舞弊换成其他任何打破规则的事情,本质上是一样的。
顶层指定规则,自己却跳出规则。中下层服从规则,又时刻有一批人凭借天赋和机遇,打破规则,一跃而上,进入食利阶层。但是这个过程,相当高风险。比如拥有十套大城市房子的人,凭借房产的升值,足以令无数中下层群体一生都追赶不上。
赚到了第一桶金的班克,看清楚了规则,看清楚了自己的能力,所能抵达的富庶强大。所以他反过来邀请小琳,加入这个唾手可得的梦想。强强联手,他们就能发大财,摆脱最底层的家庭和生活。
然而小琳和班克截然不同。他们看清楚了规则是怎么回事,也看到了规则的漏洞,小琳却选择了她生命中更有价值的东西。
每个人的尺度,从来都不一样。人性是共通的,人心却不同。小琳也喜欢金钱的滋味,美酒、泳池、操控有钱子弟,她也很享受。但她更加在乎父亲的眼泪和原则,也在乎闺蜜好友的恋情是成功还是失败。她的选择又回到了她的本心。
她从一开始,就为别人考虑的更多一点,她为感情考虑的多一点,她本来就是个好人。她可以把那张跟班克的合影从手机里删除,却无法从心里删除。
你应该听过一句老话:“人性经不起考验。”很多人并不懂这句话。对于人性来说,并不只是善经不起考验,其实,恶也经不起考验。
我从来不想当个好人,我也没兴趣当好人,我只想停留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稍微往哪那边靠近一点,无所谓。我希望自己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见麻烦就躲,绝不主动做坏事,也绝不出手见义勇为。
有一天,我乘坐手扶梯,电梯突然一卡,前面的老太太猛地后倾,我什么都没反应过来,就发现自己已经抓住了她。幸好我稳住了脚步,不然我跟老太太就会一起滚落下去,非死即伤。我这个人,向来不立危墙之下,绝不愿意惹麻烦,让自己被无辜连累。然而下意识地我就出手救人,根本不过脑子。我想当个冷漠的坏人,也很难。大概先天后天的教化,根植于潜意识,祛除太难。
所以啊,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会随着时间逐渐强化,成为什么样的人。干点坏事心理就痛苦,就有罪恶感,是做不了坏人的。一个好人并不会在有钱后变坏,只会变得乐善好施。一个坏人从前没能力作恶,会误以为自己是个正面人物,还会努力做一个好人,但他一旦尝到不择手段获得权力金钱的甜头,就食髓知味,底线逐渐全线崩溃。
小琳的内在,就是一个有情的人。这个感情不一定是爱情。她会犹豫,会内心斗争,但最终只会选择最令她心安理得的那一条道路。
班克前后拿了近两百万,足以改善母亲的工作条件,添置了一堆新电器,足以拉到市民平均线以上的生活水平,他可以收手,但他不收手,他眼里闪烁着渴求,更加渴求金钱和权力。班克的内在是一个寡情的人,他从前拥有的太少,此后要变本加厉。
电影结尾留白了,但小琳做了自己的选择。开头挨个审讯镜头,对照着末尾的审判,只有小琳一个人。所谓留白,就是倒过来反问看电影的你,你选什么?在你心中什么最重要。
ps:心安理得与铤而走险,你选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