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罗列几个电影故事中关于琳“作弊”比较有趣的地方,严重情节透露。
1,最开始的作弊是在第一场考试,琳在发现这个卷子实际上是老师提前泄露给他私下补习的学生,然后“不知道是什么神秘力量”她就主动帮助格蕾丝作弊了。
2,“钢琴老师”这一出是从格蕾丝的富家男朋友巴的出现以后开始的,一个人一门课3000泰铢,一学期20多万,回家一看他爸出了20万赞助费。琳自己心里的拨了下算盘以后就没有太多的犹豫,还发展弹指技术“广收门徒”。
3,班克是个和琳家庭条件很相似的男孩子,班克是痛恨作弊的,看到有人抄琳的答案时,主动告诉琳,也告诉老师,还告诉了校长。有谈到班克是在电视节目以后对琳有好感,我不认同,应该是此时的班克极其讨厌作弊这一行为。
4,作弊一事被揭发以后,琳失去了奖学金的机会,然后琳出门时对班克说了,一句话(我有点记不清了),大概意思上是“看你干的好事,或者你要为此负责)。
5,奖学金事件过后,琳略微“收手”一段时间。然后格蕾丝和巴要考去波士顿念书,琳刚把”这次要靠你自己了,巴“这书准备交给人家,回头就想到了跨时区作弊,然后就开始“干大事”了。
6,班克作弊被抓以后,琳心里很难受,然后决定不干了,钱也不要了。
这些情节也是电影故事发展的情节,女主角琳自己主动的一次“作弊”和对金钱的渴望(简直饥渴)也造成了她后来一次次的遭遇。但这些“作弊”的决定都始终是把握在琳自己的手上,所以实际上“咎由自取”这么形容不过分吧?顺便可怜下班克,好好的小伙子,最终结果比琳还惨(琳没被退学,班克被退学,两个人都没拿到出国奖学金)。
最重要的一点是,琳每次的改变都是因为出了事情(出状况,受不了了这种心态),这并不是本身的一个认知改变的过程。而且再次鼓舞琳作弊的是对金钱渴望的变化,而价值观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大。第一次改变是因为班克揭发,父亲的表态,以及奖学金资格被校长取消,她才好像意识到这件事情做错了,但不是本身意识到作弊这个行为是错误的。第二次改变是因为班克被抓了,取消了资格,自己一路被追着好久,压力大到崩溃,成绩也被取消了,波士顿的出国梦更加没了,回来以后,钱也不要了(这里改变有点大,我有点接受不了琳的迅速改变)。
看完这片子以后我实在是不知是什么感觉,说不出好坏,但是我对琳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好感。自以为是+作弊+对金钱的渴望。可能琳现在年龄还小,社会资源与自身力量的不足,只能让她通过“作弊”这种表面上看似不对不错的方式谋财。一旦她步入社会并掌握权力,再次面对金钱的考量时,她会铤而走险吗?不得而知。那这样的后果就不是取消奖学金资格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