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弊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的经历,无关乎对错——当然它是不对的,但小时候谁没做过几件“不对”的事呢?它就是一种经历,类似“韩雷雷和李梅”的有趣回忆。
但如果有一天,它被产业化,那就变质了,成为了纯粹的打脸,打的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脸,也让那些含辛茹苦但没那么聪明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因为作弊一旦产业化,那就是拼钱,而拼钱,就是拼爹。
《天才枪手》,就是一部揭露作弊产业化的电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反思,论作弊的黑暗,国内一些职业考试的现实可以甩半条街,我参与过这种考试的监考,深知其中水分比太平洋还深。
但它选取了一个很有趣的角度,把男女主角放到了一个“利用作弊来进行创业谋生”的维度,纯粹很多,也淡化了作弊的“恶”。
其间,男女主角的价值观经过了几次反转,不断在黑化和“良心发现”中转换,但大方向是一步步把小范围的作弊变成了一个能养活一大众人的“朝阳产业”。
最紧张的当然就是在最后的异地同考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像雷一样劈来,直到最后所有答案都成功传输了,轰隆隆的摩托气势如虹,不亚于快递和外卖的嚣张。
这期间,这个创业团伙分工有序。男女主角相当于“投资者”,只不过投的资本不是钱,是智慧,也就是考试答案。女主还兼任CEO,负责整个产业环节的策划。男二女二两个傻瓜蛋更像是执行总监和营销总监,负责渠道和生产中转。考生就是消费者,通过一份份的资金消费撑起了这个产业链。俨然一个运行有序的明日之星。
可惜,它是“恶”。对的,首先它是恶的,它在看似“双赢”的背后剥夺了那些贫困学生的出路,也让公平正义的理念消磨殆尽。其次,它违法。一旦产业化,它就不是那种青涩回忆的笑谈,而变成了罪恶的投机取巧,锒铛入狱的泪水才是最终结局。
影片结尾的导向是对的,但过于生硬,如果适当加入某些贫困学生因为这个作弊产业而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成功机会,那就完整了,也能将这种经过炫酷化处理的作弊之恶展现的更为明显。
不管怎样,作弊是不可能消灭的,它是人性取巧的必然,但打击这种产业化,则是还给孩子们一个公平起跑线的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