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了国产青春片日复一日的矫情和没完没了的狗血剧情,面对如梦似幻的学生爱情和似乎并不存在的学业压力,不禁让人要问,这是我们曾经历过的学生生活吗。这些情节对大多数人来说,注定只能是美好的向往,而所有人共同的经历和谈起过去绕不开的话题,则是见证了“人生悲喜”的那一场场考试。
关于考试,你还记得多少,大大小小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再到高考前的模拟考试,哪一场哪一科不是浸透着我们的汗水或者眼泪。那时曾经以为,一场考试,一个分数就意味着全部,生活的重心全在这一张张薄薄的白纸之上,轻如蝉翼,却又压的人喘不过气。
谁敢说自己没有因为一次成绩的难看而感到难堪过,谁敢说自己没有在深夜的台灯下和失去的分数暗自较劲过,偶然瞥见窗外已是万籁俱寂。
有件一直让我感到遗憾的事,高考之后为了宣布“和过去的日子告别”,我把扔掉所有的学习资料当成了一种仪式,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可笑,但在当时真的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只是如今,却找不到实物可以用来回忆过往,也许从心理上来说,人是没办法完全抛弃过去的,即便丢掉了有关的一切,也无法和记忆告别。而我那时之所以急于和这些事物撇开干系,更多地是出于它曾给我带来的痛苦,那种被考试所“支配”的恐惧太过强烈,以至于只要看到它的映射,负情绪就会重回脑海。
如果我能够早点明白,曾以为大过一切的考试,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场练习而已,也许就能更从容地面对了。事到如今,考过的分数和排名,早已成了过往云烟,湮没在记忆里不知所踪,写错的答案,恐怕连题目都再难看懂。可是年轻的人啊,有些事情总是要交过学费才能够明白,在珍贵的岁月里最遗憾的,莫过于将不值得看作一切的东西当做了全部。
值得吗?
现在的我会回答,不值得。
无关因此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无关因此获得了什么样的生活。事实上,倘若十八岁之前的大脑除了考试之外一片空白,缺乏独立思想的灵魂今后也很难再变得丰富。而这些事情正是老师和家长都在刻意回避提及的,他们所做的只是对学业这个固有目的不断强化,也许他们真的认为人格的建立多晚都可以弥补,但后果只能由学生本人在未来承担,被一再隐瞒的事实等学生走出校门后才会慢慢领悟,然而已经太迟。
电影里小琳无疑拥有超越了所有同龄人的成熟,她不但智商过人,思想独立,更敢于挑战权威。从得知自己第一名的成绩仍然要给学校交赞助费时开始,她对成年人的规则就已经不屑一顾了。面对校领导百般抵赖的说法,小琳用轻蔑的表情予以反击,正式站在了体制的对立面。以她的能力在考试中作弊根本没有意义,也没有理由冒险“助人”,她只是在践行自己的信念,也是她所认为的社会法则——有钱人用金钱换取结果,而她用能力交换利益。成年人对于这种规则心照不宣,却在校园里试图营造一种虚假的公平正义,自己则是这个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聪明如小琳,在她眼里这无异于自欺欺人,是大人自以为是的把戏。诚然她作弊的动机是源于金钱的诱惑,但你不能否认她内心更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打败束缚着她的掌权者,也就是大人们。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有关“超级中学”学生的一篇深度报道,这些年类似衡水中学的办学模式和校园文化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从这些地方“产出”的高考状元也被媒体广泛报道,甚至让很多家长对入学名额趋之若鹜。而这篇报道的采访对象正是衡水中学的一名状元,但她还有个特殊的身份——衡中的反叛者。这名同学打从一开始就不认同衡中的管理方法和教育理念(事实上我根本不认为衡中有什么教育理念,他们所教授的顶多算是考试理论),屡次因为违反学校规定遭到惩罚,而那些所谓的规则扭曲到令人震惊,简直如同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迫。极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高压的条件下,她还能始终保持自我和独立的人格,并且创造了优于别人的成绩。只能说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她没有被这种教育方式毁灭,但更多人并没有这般好运,资质的平庸让他们就算经历了如此磨炼也无法成为状元,而走进一个普通的大学不但没法为母校“增光添彩”,他们更会发现自己除了成绩脑中空无一物。就好像和魔鬼签订了一纸契约,用灵魂的丰腴换取高考时或许会增加的一些分数,然而此前并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区区几分的差别很大几率上改变不了他们的人生,失去的反而更加宝贵。
无论是电影里的小琳,还是现实中衡水中学的反叛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如巨人般庞大的体制,他们冷静而聪明,本可以在规则间自由穿梭,却选择了更加艰难的一条路。“有时候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不愿被世界改变。”别人眼中愚蠢且不值得的行径,成为了他们践行自己信念的证明,于是可以说,没有辜负青春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