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情节不复杂却惊心动魄的电影,三段式逐步升级的考场堪比特工片,泰国片不再仅仅是广告片和恐怖片。你以为这只是一部讲好学生与坏学生的青春片?你以为考试只在学校里?偷看答案才叫作弊?你会说不,你说这部电影映射的是成人社会的阶层与潜规则,你说每次挑战和挫折都是人生的考试,你说答案不重要过程更重要,你说一切都会过去。。。这位大师请问你在说给谁听?你的学生?下级?你的孩子?还是你自己?“即使你保持诚实,世界却一直在欺骗你。”小琳这句大人一时难以反驳的话,恐怕更能直抵人心,震到你翻江倒海内出血。
越进步,越清晰,越发达的社会阶层,食物链条越固化。过去二三十年里,高考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与自己与生俱来的命运作战,尤其是农村孩子。曾在某乡镇学校看到墙上的高考标语:“脱掉草鞋,穿上皮鞋!”。小琳和班克都属于这种想要改命的阶层,两个都是学霸,都来自单亲家庭。父母都有着尽守本份的传统价值观,为了孩子的前程默默燃烧自己。沉重的家庭负担、阶层落差、利益不公往往会碾压孩子的真实梦想,是向上爬的动力,也是堕落的原罪。两人有类似的起点,不同的终点,当初向校长告状的班克呆萌单纯,小琳早期的样子也可能就是这样,黑化后变成职业枪手的班克,冷静势利,可能正走向这条路的尽头。如果小琳父亲和班克母亲一样病弱,生计艰难,前途无望,或者处境更糟,向来处心积虑的小琳能否算清这笔帐,能否抵挡住诱惑,转身打开通往光亮的门?换你能不能呢?这个阶层的绝大多数孩子不是学霸,没有多少机会成为电影里光采夺目的主角,背后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支撑他们去抵挡住诱惑。我们认为班克可怜可恨,小琳回头是岸,我们指责校方和老师虚伪唯利,其实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当观众,我们在现实中本该惊心动魄的某些时刻,已经很平静很自然了。
显贵家庭的小巴显然是另一个阶层,一个在某种意义上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阶层。试想,如果没有小琳帮他通过考试,他就再没有开豪车的机会吗?他就不能去国外发展吗?小巴妈妈满脸笑容在谈判桌上伸过来的那只翻云覆雨手,难道不比小琳更能决定小巴的美好未来?小巴父母顺手把儿子女朋友的美好未来也包办了。一场考试不过是权贵阶层历练孩子的小门槛,说起来,他们应该更希望孩子凭实力去考试。
让平民阶层细思极恐的不仅是这。小琳最初下水仅仅是因为同情帮助好姐妹,在之后逐步升级的作弊系统中,小琳担任的是总工角色,负责技术攻坚,寻求技术支持。而纨绔子弟小巴,并不是草包,他见多识广,千金阅尽,读书不行却有着不逊于小琳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生意人和领导家。他是那个拨云开雾指引小琳的人,他串联起学霸和学渣们组建了有明确经济模式、各取所需的应试组织,他迅速召集来一群有着美国梦的考生们,用“不是学校选择我们,是我们选择学校”的强者梦想感召他们,他雇人收拾班克断他前程逼他下水,急中生智用谎言应对排除小琳父亲对行动的阻断,他临乱安抚协调几乎崩盘的局势。他是组织者,连接者,愿景的布道者,关键价值信息的传导者,经济利益的分配者,他是上层建筑成功学的践行者,这似乎抵消了他那些不触及底线的炫富取巧欺骗,还有最不地道的买凶打人,现实中这样以功盖过的成功人士比比皆是,他们的胡说八道都会被追随者当作金句传颂。反正电影里的小巴让人讨厌不起来,甚至比不上班克。
还有一个人不能被忽视,那就是代表更广泛存在的格蕾丝。她应该不算富裕,也没多大生存压力,属于中间阶层。她是学渣,但为人友善,察颜观色,没有坚硬的原则边界,只会让人舒服相处。她和其他漂亮女生一样有明星梦,年纪轻轻就会打扮、谈恋爱、享受生活。没有过硬成绩,但可以凭借美貌和讨喜的为人,调动身边的资源达成梦想。她能很快和孤僻的学霸成为好友,作弊对她而言没有心理包袱,收获爱情还能依附权贵,这些都无伤大雅。即使没有小琳,没有考试,我相信她也能找到另一条路径去达成,她依然有较大机率挤进豪门。中间阶层不会象饱受生活压迫的人那样用力过猛,他们懂得和生活相处,不去怀疑人生,做人大于做事,在阶层和潜规则之间穿行,总能找到捷径。
这种题材的片子,结局如何安排,最令人好奇。人性的自问与选择,是正是邪,该还是不该,等待的是一个普世的答案,我们要用它来回答孩子,回答自己。同去观影的朋友对结局很不满意,认为太主旋律,为了审批过关。到小琳自我救赎之前,它都是一部犀利好片,班克黑化并不比现实意外,小琳反转在现实中也可能另有原因,最终他们选择相反的路,安排这样的结局没有给影片加分,但也说不上减分。我们等待的答案如此重要,我反而觉得导演没有这个义务替我们回答,任何结局都会得到一边,失去另一边,导演选择了能在更大的中国市场上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如先想想现实中本该惊心动魄你却心安理得的那些时刻,所以标准答案是,“一切都会过去”。如果“你即使保持诚实,世界却一直在欺骗你”,我能说的是,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我不会这样对待你,我什么也不是,我能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假设。
没有有,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