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彼得妈妈
首发 | 公众号:彼得一家
作弊,可以说是学生体验恶的代表事件。
为什么学生们会在这个年纪开始不约而同地,开始对一种大人明令禁止的行为,进行集体尝试呢?
日本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说:「小孩子做了大人们认为的坏事,而这种坏事里有可能潜藏着超越了常识的高尚内容。」
学生时代,智力决定了孩子在学校里的地位和排名;
当孩子们面对智力不公平这一现象,开始寻求一种自我解决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作弊。
也就是说,作弊的出发点其实是孩子在追求一种公平。
到了社会,你会发现金钱和阶级,才是主导你人生地位和排名的因素。
明白这一点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过程。
公平与不公,善与恶,成长与妥协,家长与孩子……
还等什么?彼得妈妈为你解读电影中孩子的心路历程。
(剧透预警。文章最佳审阅时刻:观影后)
女主角Lynn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小丫头灵(gong)气十足,一个眼神、一撇嘴角,随时切换善恶。
她一直表现出一种乐于挑战权威和规则的性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性比较叛逆。
从电影一开始,申请贵族学校的时候,Lynn就不按理出牌,和校长计算起来这所学校为她家庭增加的开支。
她深知自己天赋秉异,总有着满满自信去操控局面。
在以智商排名的学校,Lynn拥有充分的优越感。
当Lynn发觉辅导老师泄题和学校收赞助费的事情,Lynn的自信和优越感开始燃烧,她想再次证明,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惩罚学校,还原公平。
于是,她开始帮助同学作弊。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规则,就代表着绝对的“正确”。
当Lynn想要与“绝对正确”对抗的时候,采取的手段只能是“错误”的。
“我不会让这样的学校来决定我做什么!”
少年的反叛,是自我寻找的契机。
想成为不被任何人和事物控制和制约的个体的过程,就是自立的萌芽。
当Lynn第一次帮同学作弊被抓,她觉得自己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成人世界的丑恶伎俩。
在她自己和同龄人心中,自己甚至是具有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英雄风范的。
作弊的孩子在老师家长的眼里,是恶的代表;但是在孩子们眼里,作弊的孩子是有胆识有才能的英雄。
所以,把作弊作为挑战成人权威,证明自我能力的一个机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甚至,她觉得她还能顺便帮助另一位家境相似的天才少年Bank赚点钱,改善家庭的窘迫境况。
Lynn就在帮人作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的行为潜台词不过是:我想知道我能挑战成人世界的规则到什么程度?
在作弊手段的设计以及得到手的天价报酬中,Lynn再一次确认了自己的才能和自我价值。
然而,在全剧最高潮部分,跨国作弊搭档Bank被抓之后,Lynn一腔奔腾燃烧的青春热血终于开始趋向平静。
她看清了富家子女Pat和Grace的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看到自己不过是一枚被金钱控制的棋子,看到穷苦正直的天才少年Bank的人生被毁,继而黑化。
Lynn知道,这个“恶之体验”的游戏,该结束了。
影片最后,Lynn自首,并且放弃了出国的梦想,报考了教育学志愿的大学。
Lynn终于成长了,完成了孩子—大人的转变。
成长为大人的代价是:放弃梦想,对现实的妥协,以及,终于明白了成人世界的玩法——阶级与金钱。
就像Lynn对Bank说的:“我们都是输家,就算你够诚实,世界照样欺骗你。”
大人只讲利益,小孩才分正义。
男主角虽然叫Bank,却是剧中最贫穷的孩子。
也许父母在给他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是带着一种改变家境的期望的。
这个名字,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班克,他沉重的责任和宿命。
Lynn对Bank的评价是:他是我见过最努力正直的人。
Bank也始终一副单纯木纳的道德标兵形象,甚至举报过同学的作弊行为。
然而,当Lynn提出合作作弊项目,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Bank想起幽暗的家庭洗衣店里,驼着背泡烂手洗衣的母亲。
促使恶萌芽的原因,却是极善的。
Bank的正义感,输给了金钱。
偶然机会,Bank得知自己被打,错过新加坡留学资格考试都是富家子Pat的计划之后,他愤怒了!
富家子用钱,就能轻易毁掉自己的前途,Bank无法接受这一点。
想起自己满身重伤在垃圾山里醒来的时候,面对大山一般包围自己的垃圾,怎么也走不出去的那种绝望与无助,也隐喻着Bank的生活现状和命运。
但是在看到洗衣店广告牌的那一刻,Bank明白,自己的人生是没有选择的,他的自尊输给了金钱。
“干了这一票,至少我还有钱。”
Bank还是参与了跨国作弊计划,想要拿到100万改善家庭的状况。
从这一刻起,Bank的黑化已经开始了。
第一次厕所发答案时,Bank做出了绝对不像他做的事情,临时加价100万。
恶开始倾斜。
不幸的是Bank发答案作弊被抓,永远也无法去国外留学。
佝偻的母亲颤抖着签下了知情书。
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他。
“我只能作为一个坏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班克在心中给自己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并且决定以一种恶的形式去报复这个不公的世界——邀请Lynn一起开始新一轮的跨国作弊计划。
Pat和Grace这种家庭优渥的孩子,没有任何刻苦努力,只需要花着父母的钱,践踏同学的人生,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去国外留学了。
而一直认真苦读、努力生活着的自己,却落得一生无法留学的下场。
在这个不公平的世上,Bank发现自己能抓住的,只有利益和金钱。
只有金钱,才可以证明自己,我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我能够有所作为。
Bank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彻底转变了,他从一个善的极端走向了一个恶的极端。
影片最后,little bank洗衣店变成了Mr bank洗衣店,象征着男主的成长与改变。
在明亮新促、充满美好生活希望的洗衣店背后,坐着完全黑化了的男主角Bank。
Bank用自己的“善”,与恶魔换来了家庭的“好”。
把家庭的不堪与沉重,内化成了自身的恶,去面对阶级底层的人生。
为什么Lynn能够路过恶,而Bank却坠入了恶的深渊呢?
我想,就是因为阶级和家长。
Lynn的家境虽然清贫,家里至少还有车和钢琴。而Bank却是需要在考试前一晚还帮母亲洗衣送货的孩子。
在四位孩子的阶级食物链(Pat-Grace-Lynn-Bank)中,Bank无疑是排在最末位的。
在惊心动魄无尿点的两个多小时之间,孩子们经历的一切,几乎都是在家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发生的。
要知道一旦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一定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迅猛成长的。而家长能干预的部分,少得可怜,总是一副不安与惶惑,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的无知形象。
那么作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家长应该像一堵墙,站在恶的边界。
就像Lynn的爸爸,虽然能够做的有限,但却竭尽全力支持女儿。
“不管怎样,爸爸都陪着你。”
当Lynn要跨越边界进入恶世界的时候,Lynn的爸爸总会适时出现,就像一堵墙,提醒Lynn这是不可跨越的边界。
然而Bank从未露脸的佝偻母亲,就虚弱无力得多了,别说保护孩子,自己已像风中残烛,反而需要儿子的守护。
SAT的论文题目是:How to light your way to a better future?
在紧张的作弊气氛里,画面一闪而过。
对于未来,可不是ABCD这样的选择题。
人生的考试里,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