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一看片名就能猜出内容的电影,要不是拍摄技巧在撑着,很难拍出花来。有这样一个片名,故事的结局一般也可以预测有两种,1.作弊成功,但这不符合主流价值观;2.作弊没成功,这样又不够戏剧性。本剧的结局设置就正好折衷了这两点,作弊成功,但主人公自首。
电影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作弊过程拍的险象环生惊险刺激,但刺激的剧情如果没有背后深度的感情线作为支撑,很容易就成为空架子。这部电影就兼具了情节和价值观的冲突,精彩的剧情紧张刺激,背后的价值观冲突若隐若现暗流涌动。故事透露出的人性的冲突,电影中没有过多着墨,松松的点睛之笔,是留白,给了观众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好的电影或艺术作品也许就是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象征的意象传达出来,这些意象并不是他全部的思想,而对这些意象如何解读,解读者又会创作出新的思想,就像一个火花迸射出来,引发了更多的火花,你说哪个火花是对的,是应该存在的,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电影中暗涌的价值观冲突,或者人性的冲突,通过几个很具代表性的人物凸显出来。人性很多元,人性也很复杂。
女主的父亲,一个普通教师,平凡,善良,没有太大的能力,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尽己所能把自己能给的都给孩子,像沉默的羔羊一样,对社会、人生、命运逆来顺受默默承担,但又有正直的价值观,相信并遵从道德的要求,在道德的框架里行事。他们遵从道德,因为他们弱小需要道德的保护,他们的遵从,让道德变得强大。
女主琳的富二代朋友们是那种熟悉游戏规则,或者在游戏规则制定者身旁逡巡的人,他们对道德不是那么的热衷,更谈不上信任,更不会把道德作为十字架背在身上。道德对于他们来说是统治“羊群”用的,用来让普罗大众遵守,让他们乖乖听话,任他们宰割用的。利益才是一切,他们基本没有廉耻,钱就是他们的廉耻,不信你问一下王思聪。友谊?多少钱?所以他们明知作弊不对,甚至后来的行为违法,却依然用感情和金钱等各种手段,让琳就范,为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不顾他人的死活,丛林法则才是他们的信仰。
女主琳,一个平民家庭出身的优秀人才,说她优秀不止是她的智商,还有她的品性。她对父亲的逆来顺受,对世界的虚假和丑陋有着本能的厌恶,又能挺身反抗,她聪明正直又勇敢。电影的视角虽然一直在她身上,但她仿佛一直超然地审视着这个世界,清冷又清晰。她看到了坏的一面,老师给自己补习班的学生泄题、学校收父亲高额的赞助费,作为一个少年,她本能的以牙还牙地用做坏事的方式还回去。因为老师校长都藐视规则,她也藐视规则,甚至带有反抗报复的意味。社会你给我一个耳光,好,我也会一分力不少地打回去。可是少年啊,你不知道,不能因为踩了一坨屎,自己就要变成屎恶心回去。为了惩罚坏人,自己变成坏人,是最可悲的。好在她的父亲为她踩了刹车,让她能明白对待错的、坏的、恶的,不是自己变得更错、更坏、更恶,而是认清他们的坏,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就像你踩了一坨屎,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如果你弱小,你就擦干净自己继续走路,如果你强大,就把屎铲到他应该待的地方去。所以,面对社会的黑暗面,如果你弱小,保护好你心中的光明,让自己更强大,可以散发出光亮,尽可能地力所能及地驱散黑暗。
如果说琳是一个优秀的人,男主班克可不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在整个事件中他可以说是一个受害者,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在整个生活中他都像一个受害者。他和琳差不多一样的处境,一样的聪明,可是他却没有琳的勇敢和豁达,有种偏执的阴冷,本性也许不坏,但他没有消解心灵毒素的能力。生活的黑暗面对你放了一支毒箭时,有的人是像琳一样,回过身来给黑暗面一个耳光,越挫越勇,依然顽强地站着;有的人是像班克一样,来了一支毒箭,忍了,又来了一支,终于忍无可忍,自己变成了一个大毒箭。被坏人伤害,变成了坏人。
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人都是存在的,成人的世界,都擅长伪装。说一件身边的事,因为工作岗位,有一点小小的职权,有平时看起来还不错的同事,私下想让你帮一点小忙,就像琳的朋友求她一样。虽然是我举手之劳,可是这是违规的呀,你完全可以通过正规程序做的,为了自己一点点小小的便利就让我违规。虽然只有你知我知,但是凡事有了第一次一般就会有无数次。这时候,其实就应该明确判断出这位同事就是琳的朋友一个性质的人,她会为了自己或大或小的利益让你一点一点突破规则,从而走向黑暗。一开始是无伤大雅的帮小忙,后来越来越大。当然不一定都会这样,但是必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