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依然欺骗你
——浅析电影《天才枪手》
“这世界我们说了算。”这一句富有激情的呐喊,是对世界的宣告,也道出了所有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壮志。这句话,也成为了电影《天才枪手》的slogan。
《天才枪手》讲述的是穷教师之女小琳转入贵族学校就读,优异的成绩使她稳拿学校奖学金, 但面对学校各种高昂的收费,又因为一次对格蕾丝善举的报答以及对闺蜜心愿的成全,使小琳堕入助人作弊这一深水,最后在至关重要的考试作弊中历经险阻,也因这一次遭遇觉醒的故事。
毋庸置疑,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青春片。青春片如今已屡见不鲜,高分片也不少,诚如面对不慎怀孕而成长的《朱诺》、活力四射的《歌舞青春》、既对未知事物又对自身探索的《伴我同行》,比比皆是。但导演纳塔吾·彭皮里亚,这个第二次执导长片的八零后,他打破了泰国校园青春片卖萌卖腐的套路——不谈恋爱,谈考试。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泰国,乃至是全世界的青春片,都以恋爱那些鸡零狗碎的小事入手,所以这一跨越性的突破,成为了《天才枪手》作为一部小语种电影进阶高评分的垫脚石。
当然,题材新颖并不意味着一部电影的成功,全片最令我惊叹的,便是影片高超的剪辑手法。几个特写,几段世界名曲,就把一场原本平淡无奇的作弊拍出风起云涌的大片感。 电影开头就向观众抛出疑问:究竟有没有作弊?如何作弊才不被发现?作弊被发现了会怎么样?这部穷片正是抓住了很多观众这种纠结的校园记忆,把跟监考老师斗智斗勇的过程拍得惊心动魄。正因如此,《天才枪手》才用最少的资金,拍成了一部商业类型片。
影片开头,出于对闺蜜格蕾丝的报答,小琳用一块抄满选择题答案的橡皮,成全了好闺蜜。藏在鞋子中的橡皮通过这一推一挪,加以镜头的运动,完成了传递。这种传递,是小琳被拖下水成全作弊的标志,也是两人建立稳固关系的桥梁,为后面的叙事铺垫。同样,在影片中间班克听见自己可以拿到的报酬时,也通过小巴推过去的一张办公椅,瘫坐下来。这一坐,便是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从一开始的不接受转变为接受,从抱着试试的心态、对小琳等人作弊的抗拒,变为统一战线。与之前不接受小巴的椅子形成对比,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此外,影片的交叉蒙太奇也是令人乍舌的部分,在作弊的过程中,时常穿插着小巴等人在审讯室进行口供的场景,这个幌子让观众误以为在影片末尾主人公们将会被拘留。然而随着叙事的推进告知观众只是排练的场景而已,这个安排是巧妙的,也把最后的stics国际考试的作弊提升到高智商犯罪的高度。
利用画面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技巧也拿捏的恰到好处。有如当小琳把考试的书归还小巴准备放弃作弊时,她的犹豫不决,此时她正站在两面镜子中间,镜子倒映出她的多重影像,反映出她此时的犹豫和纠结。到底这次该不该帮小巴等人?要是再被抓了怎么办?镜子,恰是审视自身的介质,表达出人物心理内心的挣扎与审问。镜子的这种巧妙运用也在班克踌躇之时有安排。当她注意到可以利用时差作弊时,一个全景,小琳的全身背影跃然呈现,她身着的黄色t恤,上面大大的写着“making it happen”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便是对于她柳暗花明找到方法的最佳表现,更令观众同她一样激动,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黄色,即为混浊,但又在她找到方法的时候呈现出激动和高涨的热情。甚至乎当班克发现自己被打真相后看到广告牌“洗衣店的未来”的那一刻,让他反思自己的初心,为了使自己家的洗衣店蓬勃发展,这也是后来班克从正直走向堕落的缘由,他发现了助人作弊这一来钱快的捷径。而当小琳走在天桥上时,一处仰拍天桥的远景,一盏通行绿灯和一盏禁止通行的红灯表达出小琳此时的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究竟是对是错。随后班克小琳两人在天桥相遇,班克的坚定,和小琳的踌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班克正好站在禁止通行的红灯上,而小琳则正好站在通行的绿灯上。这样巧妙的安排令人惊叹,一方面暗示了班克的选择将会错误而小琳后来的觉悟和全身而退走向正确,一方面也提前预示班克将在后来的国际考试中被发现作弊而小琳则幸免于难。此处还有一处画面,镜头平拍两人的对话,后面天桥的钢筋架构延伸出来,互相相向,针锋相对,价值观形成对立。再者,当小琳在躲避考官的追随时,急促的脚步、紧凑的音乐、再加之完全反转的镜头,一处对脚部的特写,反应出小琳此刻的害怕,也向观众制造出压迫感。这种压迫,是对片中人物处境的认同,也是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的体验。
对于拍摄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在国际考试中,当小琳听见班克被抓时,一个特写镜头,小琳惊恐的表情俨然呈现,但此处一个巧妙的手法,使小琳的面部放大,而周围的事物却一直往后退并且缩小,更突出小琳此时的心理活动。这一摄影技巧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开创,此处正是致敬其1974年的《大白鲨》。
对于色彩的安排亦彰显出导演的功力及其独到见解。与张艺谋的《英雄》如出一辙,当小琳觉悟时,在学校应聘老师,此时小琳身着全白制服、箍的发辫也是白色、周围是白茫茫的一片墙,再辅佐以高光的滤镜,全白的色调,无不昭告着小琳找回自我的纯净无暇。
这部电影,表面是励志的。直到小琳对班克的话语,戳破了班克的幻想,也道出了导演真正的用意:“就算你不作弊,生活依然欺骗你。”
在配乐的选曲方面亦是别出心裁。影片前半部分,以钢琴补习课为名,用四首国际名曲的指法当暗号,代表ABCD四选项。这几首名曲恰是钢琴基础课程,也象征着小琳高中时期这种助人作弊的手段相较于后来的stic国际考试完全属于小打小闹。老实说,这种方法不算最好,但胜在有韵律感,十分适合电影呈现。指法节奏、运镜节奏、剪辑节奏,配合得行云流水。而班克考试前必听的歌,正是举世闻名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考试,即是改变命运、逾越阶级鸿沟的最佳途径。但导演想要表达的讽刺意味,则从这首交响乐完美的灌入耳廓。特别是小琳和班克在澳洲考试前的地铁上一起听该首乐曲的镜头,无不诉说着两个穷孩子想要通过考试和助人作弊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心愿。表现出他们正以为掌握着自己的命运的戏谑。
不得不说,片中的作弊,已不再简单出于同学友情、抑或是财迷心窍。对班克、小琳这样的穷孩子来说,考过国际考试一点不难。但想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和成本,他们就必须作弊。毕业后找个工作一点不难。但只有出国深造,才是真正改变他们命运、改变社会阶层的通行证。
可惜,在这场改变命运的游戏里,小琳一直以为自己是掌控者,却没意识到,自己是被富人阶层利用的工具。从小巴和格蕾丝在为通过考试而狂欢的那一刻开始,曾经同为学生时不甚分明的阶级标签,在进入社会后越发清晰。她跟他们,毕业后的穷孩子和富孩子,从此将形同陌路。不难想象,毕业后虽然分道扬镳,但穷孩子仍然是富孩子的工具:既然你这么厉害,不如来我爸的公司打工咯?
所以本片表面励志,其实却揭示了一个无解的悲剧。小琳和班克的结局是不一样的。一个升华,一个堕落,但细想想,都是失败者。
选择作弊,成为谎言的受益者,可能发财也可能坐牢。关键是,终将为富人奴役。选择不作弊,做正直的人,那么从此,也只有清贫为伴。
“这世界我们说了算。”但到头来才发现,恰恰是:不,你做什么都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