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讲真,我还是希望女主最后能够黑化,去参加考试卖答案。
豆瓣评分8.4,上映3天破亿。
对于一部非主流大片、小语种电影来说,这部泰国电影口碑票房齐飞,以一种黑马姿态出现在渐凉的秋季里。
它为什么能够如此受欢迎呢?
作为一部青春犯罪题材的电影,《天才枪手》直击所有人的痛点——升学考试。
为了应对一刀切的升学考试,几乎没有人会不想办法去通过它,与“升学考试”伴生而来的就是“作弊”。而当过学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作弊这种事。
认同感,是这部电影最能够拉进与观众距离的原因。
而“作弊”本身是一件很隐蔽、很细小的东西,如果不仔细是不会被察觉的。
因此,在电影的镜头语言上,为了让观众进入这种状态,大部分的画面都是近景镜头。
人物的半身镜头:
写满橡皮的答案:
弹动的手指:
伸缩的笔头:
大量的近景镜头放大了作弊的效果,再加上快速剪辑,营造出了一种“大犯罪”的紧张刺激感觉。
考试本身是一个具有特定时间的事情,因此“作弊”这件事永远是处在一个“时间围栏”里。
当观众被带进“时间围栏”里的时候,紧迫感油然而生。再加上古典音乐与快节奏配乐的背景音乐,让每一秒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
在这一刻的时候,观众不仅仅被勾起了年少考试的回忆,更被带入了一种“犯罪”的紧张刺激中。
很少有电影能够将青春校园电影拍成悬疑谍战电影,将看似风平浪静的考场拍成风起云涌的战场。
三场作弊由小变大,从普通的日常考试,到期中大考,再到国际升学考试,宛如升级打怪一般,一次比一次更艰难。
而主角们也从随机应变、到有准备的作弊能力升级,最后到了全方位战术考虑,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进一步营造矛盾,非考试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场景几乎是光暗分明的人物对峙。
从一开场的审讯镜头,到一个人在台灯下思考:
再到商量战术的面对面:
甚至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对峙:
都是这种明暗对比极其强烈的镜头。
这种矛盾,不仅仅是考试与作弊的矛盾,也是学校与教育的矛盾,更是社会的矛盾。
在女主角琳与父亲前来贵族学校面试的时候,琳的一通学霸级的费用计算,再到琳知道了学校对每个新生都会收取一笔不菲的“赞助费”,就可以看出教育界的通病。
当琳面对校长尖锐的质疑“我不认为我是唯一一个,利用学校赚钱的人!”的时候,我们很清楚看似象牙塔的学校背后,其实暗藏着各种利益的争夺。
《天才枪手》与去年的《驴得水》都是对教育制度的批判,看似是教书育人的学校,其实背后依旧逃不过各种阶层的明争暗夺,归根结底还是金钱不平等、阶层不对等。
《天才枪手》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就是琳对班克说:“就算你不作弊,这个世界依旧欺骗你”。
其中反映的社会阶层矛盾,令人印象深刻。
琳和班克代表着社会底层人家,只能通过更多的努力、抓紧“升学”这样的通道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格蕾丝和小巴则是富家子弟,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不仅肯花大把大把的钱作弊,父母还愿意为他们出国留学买单。
格蕾丝和小巴花钱驱使琳和班克去作弊的背后,则是代表着社会富人阶层去压榨穷人人家的剩余价值。
更具讽刺的是,当班克被退学、琳被取消成绩的黯然时刻,格蕾丝和小巴一群富人子弟则在家里疯狂开派对。
那么,为什么开头我说不喜欢这样的结局呢?
在结局,经历了一系列巨变的班克黑化了,想要拉琳一起作弊挣更多的钱。可琳不仅放弃了钱,还自己站出来揭发这一列事情的举动实在令人失望。
本来,从“乔布”巴那句“不再是学校选我们,而是我们选择学校”,到班克把“STIC考试”T恤当做抹布一般,仿佛就要将教育制度踩在脚下。
可这种伟光正的结局,让这部电影离神作仅剩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