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8-24

混在北京:北漂皆辛酸

如果你问我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漂跟现在的北漂有什么区别,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通勤距离的远近吧。那个年代,北京常住人口还没这么多,三环以外也没现在这么繁华。

<图片5>
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就记录了20多年前的北漂生活。
它就是何群导演的《混在北京》,根据作家黑马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其实很简单,讲的是北京二环内,向导出版社职工住在同一栋筒子楼里互怼的故事。筒子楼就是职工宿舍,工作和生活都挤在一起,免不了磕碰拌嘴。

<图片4>
筒子楼里,有知识分子的明争暗斗,也有厨房女人的锱铢必较,他们的处世哲学全在低头与抬头之间。这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漂生活。
跟现在挤在地下室或合租楼房的北漂其实没什么分别。

<图片1>
当然,影片侧重点在格格不入的沙新和拥抱商业大潮的季子,这两个人身上,而非农村出身、怀揣梦想的冒守财(冯远征 饰)身上。它没有讲逆袭,更看重坚守,沙新(张国立 饰)和季子(剧雪 饰)的坚守,对事业理想的坚守。
这部群像电影的真正的主人公就是沙新和季子。
沙新是出版社的文学评论家,住在隔壁的季子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他们都热爱他们的职业,把它当作事业,也都遭遇到各种不顺。

<图片7>
不同的是,沙新愤愤不平却改变不了这一切,最后把自己葬送了,出版社改制“优化组合”掉了他,最迫离开北京。一心想出国季子最终选择留下,工作之余接的私活已经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掌控。

<图片3>
他们的坚守,换回的却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结局。
季子大概就是那个年代宣扬的新时代女性的象征,跳出体制拥抱商业大潮。沙新当然就是悲剧性人物,选择逆商业而行。他始终站在流行诗人、也是筒子楼首富哲义理的对立面,他从骨子里鄙视哲义理这种“摆脱不了低级趣味”的人,结果被淘汰出局的却是他自己。
当然,对于沙新,离开北京回到老家成都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被夺走的是岗位,不是事业。如果拍《混在北京2》,沙新的日子大概是最潇洒的,麻将火锅,文学诗歌。沙新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他跟季子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隐忍克制的情感,没能如烈火般爆发。

<图片8>
<图片6>
坚守,好过浮躁。片名那个“混”,就是要折腾,更要坚守吧。这也是导演何群对年代人的告诫。冒守财说他怕人瞧不起,想混出个人样,谁不想呢。
然后,北漂一茬茬来,又一茬茬走。

<图片2>

混在北京(1995)

又名:The Strangers in Beijing

片长:99分钟

主演:张国立 剧雪 奚美娟 方子哥 冯远征 修宗迪 毕彦君 卢小燕 

导演:何群 编剧:索飞/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