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阵没怎么关注日剧,在认真看日剧的小清单上陆续打好了勾和叉,觉得该罢下手好好总结回想一下。向来对戏剧性比较强(狗血),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夸张),卡司比较全明星(主看脸)的剧不感兴趣,也不太看职场和言情,有时空下来,就在是枝裕和的《归乡》,木皿泉的《西瓜》和《昨夜的咖喱》里随意挑着回看一集,也会琢磨《最高离婚》的故事展开。除了发现自己对家庭日常题材有着不可救药的偏好和迷恋,也愈发觉得这些精良的脚本实在值得推敲和学习——我们如何把平淡的日常生活写出有趣然而不变形的情节,还原蚂蚁人努力然而不励志的真实状态,提炼并提出值得讨论然而不由冠冕堂皇的大话可以搪塞回答的问题。

其实平和淡用的都不准确,还是日常更好。如同我们自己一般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味道怎么可能是不浓重的。即便是日复一日,朝九晚五,渐入佳境或是每况愈下,浮动的每一分钟都包含着习惯和变化,何况要掺杂着一个念头,一阵窃喜、狂喜或失落,一场争吵或僵持,短暂的情绪波动,面临选择的犹豫,长久的心结,与周遭世界互动时生发的困惑,又有哪一部分会是淡的。若说“寡淡”,可能是一些心气太高的人,容易把生活的形状设置成理想生活的形状,于是觉得自己“站在真正的生活之外发愣,两眼却又死死地盯着里面”。这时候如果抖一抖腿,抠一抠脚,也许能从消磨时间和好情绪的呆滞眼光中蓦地回过神来,去顾及当下的感官了。

可是地球上毕竟有太多的人,谁不是二十四小时经历着日常的习性和变动,和周遭生发的联系和互动。因此日常剧如同做一次切片实验,要在那么大的范围内去呈现一个看似随机的样本。之所以是“看似”,在于讲故事终归不是纪实录,这个样本是精心制造出来的,随后又要把制造的痕迹抹去,营造出最接近“纪实”的效果。这一点是枝裕和的“生活流”脚本堪称典范。在《归乡》里,极度稀释情节,努力控制成多条隐藏线索的齐头并进,淡化每一组人物情感备受关注从而成为主线的可能。

拎出一群人,放入一个环境,如果不能挖掘出细微处的新鲜和有趣,遵照常理和人情,自然流畅地再现出来,很容易就越出了日常生活的大容器。木皿泉真的厉害,他们有一种能把现实的空气编织进剧本故事里的本领,细致的观察,灵光的脑洞,让每一幅日常景象闪着趣味感,人物手里尽管握着菜刀和鱼肉,也不妨头脑里发着飞行英雄的大梦,一边奇幻,一边接地。

日常剧不论是影像还是内涵,都渴求着一种“含”和“藏”,先放入戏剧性,再把它抽离出来,京派小说讲究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大概就是这么个原理。而从主题上来看,含着某种逼“真”的元素,还得颇废心思地把它隐匿起来,不然故事就会“满则溢”。很多日剧借人物之口频频出金句,就犯了讲道理的忌讳。

当然了,严肃地去扯日常美学的话,从小津,成濑,侯孝贤,再扯到是枝裕和,恐怕要给做电影研究的人去大书特书了。幸而是枝裕和也拍电视剧,给了我们这些小观众把影像线头扯回电视机的可能。我还记得他的镜头里放了很多让我激动的细节,吃完的薯片包装袋,冷饮融化掉下来的水,脏的球鞋,路边的熟人脸,他们似乎不起眼,却有好玩的东西能从里面钻出来。

回我的家ゴーイング マイ ホーム(2012)

又名:归乡 / 返乡 / Going My Home

主演:阿部宽 山口智子 宫崎葵 安田显 新井浩文 バカリズム 莳田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回我的家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