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2-24

回我的家:多希子的“自恋”

不是剧评。只说说“多希子”这个人物。
良多的姐姐多希子。我不知道多希子算不算剧中的“反面角色”,观众会觉得她挺招人厌的,但她其实不是那种精于世故的坏心眼,相反,她特别地单纯,她的“坏”是因为自恋。
她和良多商议父母的养老,很计较,为把赡养责任推给弟弟,连良多念书的时候花掉父母多少费用这种旧账都翻出来了;冬天爱喝冰咖,没满足她,她就嘀嘀咕咕;间歇性离家出走,抛下丈夫孩子不管,还嫌弃丈夫……这些行为一出来,“自私”、“任性”、“不负责任”的评价就免不了,但其实这些词说的不是“病根”。
有个情节很有意思:父亲病后苏醒,不记得多希子的名字,她背着父亲在别的家人面前大哭,特别委屈,不能接受父亲不记得她了。到底还是个孩子呀。《女人四十》里的那个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不认得女儿,把她叫老了,女儿第二天就买了一身靓丽的时装穿,可父亲照旧不认得“年轻美丽”的她。这两个女儿是同一个影子:发现父亲异常了,不是为父亲的身体担忧,想法照料他,却在意自己在父亲心中有没有“褪色”,是否失去了“爱女”的位置——如同心理上的虚拟“自拍”,要照一照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影像是否“美丽如初”……
这两段情节很有喜感,喜感提示了女性幼稚的“自恋”,它意味着:“我”最重要,我关于自己舒不舒服的感受是第一位的,我最要紧的事是要花力气完善我自己,让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变得“好看”;他人要配合我对于“更高级”的自我的追求,不能妨碍我的这种追求。
记得吗?多希子离家出走后回来,母亲问她为什么对丈夫不满意,她回答的是嫌他“没深度”。也就是说,多希子是那种对自己充满想象性期待的“文艺(中)青年”。她希望自己活得“深刻”,假装自己深刻,或假装自己处在追求深刻的途中。所以她会用离家出走来追求人生意义,反抗庸琐的生活。不定期就住出去一段,说明这已经不是偶尔吵架呕气,而是上升到了“行为艺术”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含义。如果她在“深刻”途中“孤独”了,力有不逮了,还需要一个灵魂共振的伴侣来陪伴她、提携她,帮她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丈夫恰是个俯首帖耳的好好先生,默默迁就着她的任性,给她按摩,她拍拍屁股走人了,他就得一边管孩子,一边忍气吞声、惴惴不安地找她。他虽然不“懂”她,却让她把自己看得更重了。照顾孩子、体谅丈夫,分担家庭责任?对不起,她顾不上这些的,若是背负了这些“现实的重量”,她的灵魂就没法“飞翔”了——过分自恋的人,对于他人的责任往往阙如。所以即便她在家的时候,也没有踏实用心地做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以至于她离家了,孩子说爸爸做的饭更好吃…
现实里多希子这样的女性并不少。她们像孩子似地天真不羁,在自我的幻影里孤独自爱,从不回应现实生活向她们的发出的召唤和要求,活得虚飘飘,还以为是遇见了女性意识的苏醒。

回我的家ゴーイング マイ ホーム(2012)

又名:归乡 / 返乡 / Going My Home

主演:阿部宽 山口智子 宫崎葵 安田显 新井浩文 バカリズム 莳田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

回我的家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