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北美观众多等了一个半月,《敦刻尔克》终于在大陆上映了。
虽然媒体和影迷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这部片子“太压抑”、“不像一部战争片”,甚至说诺兰“洗白英国人”,但大海觉得《敦刻尔克》要好于去年的《血战钢锯岭》。
就像克里斯托弗·诺兰本人所说,《敦刻尔克》能够让观众就像真的来到战场,亲身体验士兵们的绝望。107分钟的片长,舍弃了战争大片通常具备的英雄主义和儿女情长,完全聚焦在普通士兵的个人命运上,就连台词也少得可怜,很对大海的胃口。
影片大量第一人称视角镜头的运用,仿佛让观众看了一场VR电影。尤其是在空战场景中,蓝色的海洋和天空几乎融为一色,让人分不清上下,大海这种恐高症影迷几乎产生了眩晕感,感觉非常过瘾。
早在《敦刻尔克》上映前,大海就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得知,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悬疑片。
看完之后,发现果然如此。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影片,观众都知道最终的结局,但是诺兰依然巧妙的设置了几个反转——当你觉得士兵们即将获救的时候,突然一发炸弹过来,士兵和舰船葬身大海。
这种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伴随着影片始终,让观众的心始终是揪着的。
观影时大海坐在影院的第一排,当飞机的轰鸣和炸弹的爆炸声响起,我能够明显感受到座椅和地板的震动;当盟军舰船被击沉,士兵们掉进海里,我会跟着一起憋气,影院空调的冷气甚至让我感觉自己也泡在水里。
从观众的沉浸感方面来说,《敦刻尔克》绝对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有一种观点是“好的战争片都应该是反战的”,那么当一部影片能够让你身临其境的体验战争的残酷时,这部影片显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沉浸感,诺兰还再次玩起非线性叙事的特色。
影片分为海陆空三个部分,分别对应沙滩上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个小时。这种划分和剪辑,不仅让观影过程多了一些烧脑成分,也多方面还原了敦刻尔克的历史场景。
沙滩上,是三十多万等待撤离的英法盟军,随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海上,是被征用的数百艘民船,冒着被德军飞机击沉的危险前往敦刻尔克救人;天空中,是出动几百架次的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离与德军在空中死战。
不过《敦刻尔克》呈现的,并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大场面。
因此有人说,诺兰把“敦刻尔克大撤退”拍成了“20艘民船将在海滩度假的几百人接回英国的故事”;还有人怀疑,诺兰拍这部片子是不是经费不足了?
没有三十万大军,没有几百艘民船,没有丘吉尔、希特勒这样的大人物,甚至连德国兵的影子也看不见一个,不过就在观众(士兵们)目光看不到的地方,会时不时有几发子弹朝你射过来,或者是十几公里之外的德国大炮将炮弹打到你周围。
这才是真正的战场,也不要怀疑诺兰拍这部影片做的功课。
因为有二战老兵告诉诺兰,一个普通士兵是不可能看到战场全局的,到了最后,时常是输是赢都不清楚,还得靠指挥官或者广播来告诉你战斗的结果。
诺兰当然可以拍出宏大战争场面,也可以用电脑特效做出成百上千架飞机的激烈混战,但那就会牺牲观众的沉浸感,沦为一部爆米花大片。
所以也有人说,《敦刻尔克》是诺兰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可能也是离观众最远的一次。
截止到9月初,《敦刻尔克》的全球票房不到5亿美元,对比他之前的作品《盗梦空间》8.3亿美元、《黑暗骑士》10.5亿美元、《黑暗骑士崛起》10.8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豆瓣8.6分,与上面提到的三部9分+作品相比也明显稍逊一筹。
原因除了影片的基调压抑、拍摄手法反类型,《敦刻尔克》还有一个很不讨好的地方,就是政治。
诺兰以前的商业大片基本上是与政治无关的,而敦刻尔克这个题材显然绕不过去这一点。虽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早有定论,但是影片上映后还是产生了质疑的声音。
首先是法国的《世界报》给影片打出低分,理由是:“在这部电影里,那十二万同样被撤离的法军士兵在哪里?那四万名牺牲了自己,在面对数目和装备远胜于自己的敌军时英勇奋战掩护了大部队撤退的法军士兵在哪里?”
甚至有人声称,“敦刻尔克”行动中就是英国坑了法国,让法国士兵当了炮灰。
大海觉得,作为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敦刻尔克》中法国士兵露面的场次确实很少,不过要说诺兰洗白英国人,就有点不讲道理了。
因为无论是影片开头在海滩撤离时,只允许英国士兵上船,法国士兵被挡在后面,还是后面在搁浅的船只中,英国士兵强迫法国士兵下船,都说明影片没有否认英国人优先考虑自己的事实。
如果说在敦刻尔克英国坑了法国,那么法国人抵抗40天就选择投降,难道不是坑盟友更惨?并且敦刻尔克就是法国的领土,法国人本就应该奋力抵抗,逃往英国才是可耻的。
随后在国内,也有人在网上带节奏,说在敦刻尔克指挥撤离的英国将领哈罗德·亚历山大后来又指挥了一次缅甸大撤退,在不通知中国远征军的情况下擅自撤退,把中国远征军坑惨了。
战争时期,猪队友坑人的事情当然不少见,不过国内网民声讨的这位哈罗德·亚历山大其实只是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指挥官身份,在影片中也没有出现。
影片最后说要留下帮助法国人的指挥官叫博尔顿(肯尼思·布拉纳 饰),是一个虚构人物。
还有人说,《战狼2》在国外排片率低,所以我们也要在国内抵制《敦刻尔克》等等,在网上吵得乌烟瘴气,有些言论简直没眼看。
甚至在印度,也媒体也发文表示:敦刻尔克撤退时,英军内部有1800多名来自印度的士兵执行后勤任务,影片中为什么没有他们的身影?
诺兰如果看了这些评论一定会觉得心好累......
这些年,题材“政治正确”的影片更容易受到奥斯卡的青睐,不过沾上政治,再高贵的艺术家也要惹一身骚,诺兰这次显然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影迷,我们还是好好欣赏电影吧。
另外附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真实历史数据:此次撤军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英国人当然不是只顾自己,也撤走了好几万法国人和比利时人,正是这群人组成的盟军,成为二战后期反攻欧洲大陆的重要力量。
最后大海想说,《敦刻尔克》虽然是一部群戏,台词也少的可怜,但是演员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主演菲恩·怀特海德虽然是第一次演电影,不过毕竟是舞台剧演员出身,还是有一定的表演功底的。
国内媒体一直宣传诺兰这部片子选用几位“小鲜肉”当主演,我觉得咱们还是换个词,粉丝庞大但是分分钟让人出戏的“小鲜肉”,和没什么作品的新人演员,还是有区别的吧?
相关阅读:
10部电影一半有他,基里安·墨菲如何成为诺兰的御用配角?

敦刻尔克Dunkirk(2017)

又名:邓寇克大行动(港) / 敦克尔克大行动(台) /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上映日期:2017-09-01(中国大陆) / 2017-07-13(伦敦首映) / 2017-07-21(美国)片长:107分钟

主演:菲恩·怀特海德 汤姆·格林-卡尼 杰克·劳登 哈里·斯泰尔斯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敦刻尔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