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3-31

子非鱼:《子非鱼》影评


几天前看完的这部纪录片其实首先吸引我的是名字,其次才是简介。

身处2020的钉钉时代,抗疫防疫是当下最重要的社会主题,但我仍记得19年底都不曾停歇的港独运动,它似乎被疫情的沸沸扬扬掩盖住了那些令人难以抑制愤怒的行为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但个人一直都在关注这个事件产生的原因,然后了解到也许是有关于香港的教育失败。

于是我点开了这部2013年上映的香港社会纪录片。

作为一篇个人影评,其实很难做到不主观评论,但我会尽量客观的解读。

从孩子的角度,教育的意义,贫富之间的界限,这些认知其实都是很模糊的。读书考试第一名,是讨人喜欢的厉害孩子。最后一名,则没有孩子愿意搭理他。跟妈妈要一双新鞋子被告知没有钱或者了解到同学家的床比自己家的大很多时,他就认为自己是贫穷的。这些小例子真实的体现了孩子价值观的幼小以及容易左右的可能性。个人认为,直接提问一些有关于个人看法的问题,对观众阅片的认知建立有一定的导向性,从影片拍摄方面并不能真实的体现片中人物真实的生存环境和思想表达,是不可信的。

贫富阶层的差距实际上没有明确体现,全片几乎都是在拍摄鲜鱼行学校学生的生活,那么实际就没有拍到第二种生活给观众表达贫富之间的差距感。不是每个人的床都一样大,也不是每个人都去过飞机场,这只是生活经历不一样,个人认为没有体现子非鱼标题中涵盖的意义,也没有体现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比较空洞的拍摄。

其次片中不止一次的打了一些字幕表示或者语言表述拍的事物是基层家庭,是阶层低下的,工作是很差的,住的地方不好,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无能为力的,而后又提到这样的人是既悲观又没有竞争心的市井小民。

这难道不是公然打标签?公然给观众带节奏吗?

照应片名《子非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看影片的人也许有生活水平比片中更不好的,看到香港小孩在纪录片中的生活更多的是羡慕也不一定?同样的,也许片中的小孩其实本来感觉自己过得还挺快乐,吃穿不愁,每天都有好朋友一起玩也有喜欢的小女孩,童年无忧无虑。但这个纪录片播放出来以后,他看到片子中不停的强调贫富标签和自己母亲在电视上的公然哭诉,他也开始抹眼泪。这是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他看了这个纪录片以后感觉到认知到自己就是贫穷的,是丢人的,是不能说出口的生活,所以流泪。

想认真的问一句

这也算是客观的拍摄?也算是纪录片?

当然,全片也并非没有闪光点,鲜鱼行学校校长的三观真的非常棒,他组织的活动也能让学生真正的提升自己,例如他组织的一次贫富宴,随机抽取的方式决定了贫与富阶级的不同待遇,让孩子们明白了生而为人,生为贫富的随机性,帮助了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又锻炼了孩子们对待事物的平常心,个人认为这是相当不错的一点。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的感想和个人的评价已大致如上,个人的想法终究都是主观的,我不是鱼,不能够明白鱼的生活,那么也就不能肆意的评价鱼的对与不对,我想也许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暗示性表述其实与片名是一种反向讽刺的表现手法?

最后

我想也许通篇的废话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0.3.30


子非鱼子非魚(2013)

又名:Fish Story

上映日期:2013(中国大陆)片长:7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黄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