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看了两遍的纪录片:
一部2013年,72分钟的香港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些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远走他乡,从大陆去到香港,生活在狭窄的出租屋里,一个月拿着4000港币的收入,只是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纪录片中的小主人公,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是不符合年龄的懂事,谈起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也在轻言细语里一带而过。生活的拮据似乎让他们过早成熟,来自家庭,学校与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深谙一个道理:唯有读书,出人头地,才能变成富人。贫富阶级的差异深入他们的骨髓,学校里的教育方式也让人很有感触。这是一所名叫鲜鱼行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贫穷的家庭,在活动日,校长老师会让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随机抽取签号,10%的签号是富人签,剩余全是穷人签,抽到富人签的孩子,可以坐着桌上,有专人为他们服务吃套餐,抽到穷人签的孩子每人一袋白面包。这个活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出生的富或是贫,是和抽签一样随机的,但是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待遇是很大的,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变成富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香港一个穷人阶级的学校,不论是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都远超过我们现在大部分一般城市的学校,教育上的差距显而易见。纪录片的末尾,这个小主人公不知所踪,其他的孩子还在懵懂却又懂事中认真学习。孩子们的纯真与社会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现实生活中生而不养的父母比比皆是,与这种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是内心的欲望,亦或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