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感遗憾的是,当前观众群体似乎尚未充分准备好接纳女性导演创作的作品。在观赏一部作品时,我们往往不自觉地让自己的立场先于作品内容本身。这意味着,一旦观众的立场与作品呈现出的某些元素相抵触,即便作品旨在促进交流或追求公正,也可能引发极端化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甚至可能完全偏离了作品本身的意图。因为,在欣赏过程中,所有内容都被赋予了立场的色彩。
今天,我想探讨的是电影《蜘蛛夫人:超感觉醒》。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内心带着一丝冒险的意味,因为先前的评论普遍不佳,无论是网络评分还是广泛传播的新闻,都透露出这是一部在政治正确背景下诞生的作品,而观众往往对此类作品抱有过度矫正的不满情绪。
《蜘蛛侠:纵横宇宙》作为动画系列的第二部(前作为《蜘蛛侠:平行宇宙》),其视觉风格相较于第一部有显著变化,我认为这种变化略显杂乱无章。这一观点在我的相关视频评论中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有人言辞激烈地要求我下架视频。作为从小深受个人英雄主义文化影响的观众,我对蜘蛛侠这一IP有着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在面对《蜘蛛夫人:超感觉醒》时转化为了某种生理上的抵触。原本希望借由观看这部电影来放松心情,毕竟之前看《地平线》时心情颇为沉重,但没想到《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却给我带来了另一番意外的感受——它似乎触及了某些敏感点。
以电影中的一幕为例,三个女孩在桌子上跳舞的场景,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女性的冒犯。他们认为这样的拍摄方式不尊重女性,是将女性物化的表现,反映了导演陈腐的观念。尽管我初时也有类似的想法,但深入分析后发现,这一场景其实是导演设置的一个观念上的悬念。起初,观众可能误以为这是女孩们的刻意为之,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和时空倒流的揭示,我们了解到她们其实是真心喜欢那首歌,跳舞只是为了表达快乐与纯真。这一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用看似物化的行为去考验观众的解读能力。如果导演是男性,这样的处理或许真的会引发物化女性的争议;但考虑到本片导演是女性,她的意图更像是在挑衅和试探观众的理解边界。然而,这种挑衅与试探若把握不当,确实容易引发冒犯感。
今天是2024年8月28日,午饭后散步途中,我想聊聊最近观看的《蜘蛛夫人:超感觉醒》。观影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这部电影出自女性导演之手。何以见得?我们可以从男女导演拍摄手法的差异中寻找答案。首先,以大家较为熟知的电影《罗斯玛丽的婴儿》为例,其中有个情节:女主角深夜在电话亭打电话,外面有人敲门。这一幕,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能深刻体会到深夜独行的恐惧与威胁感,而男性可能较难感同身受。
当然,《罗斯玛丽的婴儿》的导演(实际上是罗曼·波兰斯基,男性)虽非女性,但他却精准捕捉了女性角色在搬家、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不安,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反观《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其中多处细节,如三个青少年与女主角的互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母女般的温情与羁绊,这是我认为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观察与表达。
相比之下,当我们看到钢铁侠与蜘蛛侠并肩作战,很少会立即联想到父子情深,而更多是英雄间的默契与协作,所以会稍显别扭。但在《蜘蛛夫人:超感觉醒》中,女孩们围坐一车的场景,那种“别吵了,都听我的”母女间特有的嫌弃与关爱并存的情感,正是女性电影独有的魅力所在。反观男性导演处理两个男性角色时,往往更侧重于展现兄弟情谊或师徒关系,而不会如此直接地将情感聚焦于母女之情上。
在影片中,有一个生日聚会的场景,其核心围绕着女性生育、取名及气球爆炸等细节展开。这让我想起《小谢尔顿第五季》中的一个情节,小谢尔顿的哥哥迎来新生儿,全家如中国办满月酒般庆祝,讨论着孩子的名字、怀孕期间的准备以及婴儿用品的功能。这些话题,若非女性导演,可能难以深刻理解和呈现。因此,这类内容在影视作品中较为罕见,若不经广泛宣传,公众可能对此知之甚少。我个人即将成为父亲,但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影视作品为我提供关于怀孕、分娩及育儿准备的直观感受。从医院前的购物清单到婴儿床的选择,再到吸奶器等设备,我全然陌生。这反映了当前影视界男性导演主导下,对女性视角内容的忽视。
接下来,我们探讨男性与女性导演在拍摄同一题材时的差异。男性导演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回避女性话题,认为难以驾驭;二是过度美化女性,尤其是母亲形象,将其塑造得过于完美,近乎教条化。对于年长母亲的歌颂,成为不少男性导演作品中的常见主题。而对于同龄女性,他们或许能捕捉到如北京大妞般的爽朗特质,但整体上仍显客观有余,深度不足。另一方面,男性导演在处理女性角色时,有时会将她们简化为符号,如《变形金刚》系列中迈克尔·贝对女性角色的处理。这种倾向使得男性导演在展现女性时陷入了一种困境。
相比之下,女性导演则更加敢于挑战传统,她们不仅敢于塑造复杂多面的女性角色,包括反派和物化的形象,还通过这些角色测试观众的反应。这种自我挑战和自我反思的态度,是男性导演难以企及的。以《蜘蛛夫人:超感觉醒》为例,如果仅呈现三个女孩跳舞的场景而不加解释,可能会引发误解。但导演随后通过时空倒流揭示了女孩们的真实意图,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观众理解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女性角色复杂性的深刻挖掘。
我们常提及迈克尔·贝电影中女演员的过分艳丽与性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女性的性感魅力,同样,男性追求健康体态、展现肌肉也不应被指责为物化。过度物化男性或女性都是极端且负面的。导演在此片中正是尝试挑战与打破这些固化观念。确实,社会存在对个体的刻板印象,但这不应妨碍我们享受生活、释放快乐、自由舞蹈,以及展现真我吸引异性。这种勇于展现独特个性的状态,我认为是更高层次的表达。
至于为何这部电影让许多人感到冒犯,原因在于其深刻的隐喻。影片中,蜘蛛侠这一经典IP所代表的男性形象,无论是前几代的苦大仇深、高挑健美,还是碎嘴唠叨,均被另一种形式在本片中作为了反派角色。导演此举,无疑是对男性形象中令人反感之处的深刻揭露与批判,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试想,若我是女性导演拍摄女性题材,或许会努力平衡两性视角,但她作为经历多年社会审视的女性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无需“端水”,首要任务是表达内心的不满与批判,而这些不满的根源往往指向男性角色。
这种处理方式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其中一个显著例证便是反派蜘蛛侠的形象设计。它虽不似《毒液》中的肌肉男,却带有第一代蜘蛛侠的影子,黑色的装扮中穿插着红色线条,强烈地传达出男性蜘蛛侠的符号特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片中的女性蜘蛛侠并未延续以往讨好男性的设定,如动画版《蜘蛛侠:平行宇宙》中的格温那般粉色爽朗,而是展现了全新的独立形象。
影片中女性角色的设定多样且丰富,包括金发羸弱型、黑肤中性爽朗型,以及一位聪明好学、带有移民族裔特征的女孩。这些设定在男性主导的科技动作片中其实非常常见,通常此类电影更倾向于塑造胖子或宅男角色。将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放在一起,展现了现实中的多样性,并未让我感到厌倦,这与许多刻意追求正确却令人反感的作品截然不同。我们厌烦的,其实是没有一个男性,是好东西。但这确实是女性视角里男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当然,更复杂的问题是,少有男性导演,敢直抒胸臆的的拍一个自己视角里女性是全员反派客观存在。
影片中女主角的设定或许是引起争议最大的部分。她为了治疗母亲的孕期疾病,冒险前往亚马逊寻找蜘蛛。从男性视角看,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缺乏“女德”,尤其是在怀孕期间更应谨慎行事。女主角对母亲的怨恨情绪,最初与观众观念一致,但随着剧情发展,当她理解母亲的苦衷时,这种反转可能让部分观众难以迅速接受。
对于影片中大量出现的孕妇角色,甚至孕妇参与枪战场面,我起初是有些难以接受的。这类题材在男性导演的作品中并不多见,他们可能因各种原因避而不谈。但《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却勇敢地呈现了这些角色,并为每个角色的行为和命运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相比之下,《蜘蛛侠:纵横宇宙》中黑人族裔孕妇骑摩托的设定,虽然源自原著,但缺乏足够的背景铺垫,显得较为符号化。而《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在处理这类敏感话题时更为细致和深入,使得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此外,影片以“夫人”命名,相较于《猫女》等项目,在吸引受众和推广内容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蜘蛛夫人:超感觉醒》的个人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