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回到北京已经快两个月了,在北京生活即将结束的前一个晚上,自己一个人磨磨唧唧的去电影资料馆看了这部早春二月。很多人知道早春二月是因为导演谢铁骊和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不可忽视的地位。毕竟在文革前期这样“浪漫”的电影还是异类。据说这部电影当时在全中国的影院上映并引起轰动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子完整的剧情和唯美的画面,甚至是男女主角的容貌和名气,而是被当作“毒草”来批判的。不管怎样,在中国电影六十年代的短暂之春中,这部电影就这样不管是好意还是恶意的被人记住了。其实,作为九十年代出生的我,并非电影专业出身,知道这部片子也确实奇怪。我了解到这部片子并不是因为大学的电影赏析课,而是因为高中时代湖北楚天都市报评论员付勤的一篇时评《永不消逝的电波-孙道临》。从高一起我就有每天读楚天都市报时评的习惯,尤其喜欢读付勤的时评。最开始是妈妈喜欢读,她经常会在我午饭的时候给我读她的文章,我惊讶于原来枯燥甚至说是有些套路的时评居然可以写的这么好,可以将唯美的文字和时事评论结合的这么巧妙。我在文章中既能读出散文的情感,骈文的华丽,也能读出杂文的针砭时事。后来我开始在妈妈的影响下自己读,毫不夸张的说,每天一篇的量让我渐渐的改变的自己的高中议论文写作风格。记得是2007年的一天,具体哪天不记得了。但是看了孙道临先生的生卒年月,我看文章的时间应该是2007年的12月28日。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付勤笔下的孙先生风流倜傥,声音浑厚,是一代人的偶像。也记得自己读了不下十遍,几乎可以背下来。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我在后来的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应用自如的应用这种写作格式,也对那个年代的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年代的电影大概就像电波一样,会直接集中人心吧。
今天终于一个人去电影资料馆看了这部我高中时代就想看到原片的电影,也感谢北师大优越的地理位置,能让我步行十分钟就能道电影资料馆看到钟爱的老电影。= =电影开始前的讲解让我对这部电影的背景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电影院异乎于平常的满满当当的人让我好感动。混迹于70后,80后和一部分90后中,想到大家可能是因为好多好多不一样的原因走进电影资料馆,不得不倾佩电影艺术的魅力。电影开始的时候出现了原著作者柔石的肖像和一段话,“纪念柔石先生逝世三十年”。我想起了本科现代文学课上老师们的挥汗如雨,这些当时看起来并不大愿意听的课,确实都成为了我生活中的瑰宝(最起码在书店的文学类架子上,那些作家我都认识吧==)。全片的剧情排除那些必要的政治情感抒发,基本的基调还是围绕孙道临先生饰演的萧涧秋和谢芳饰演的陶蓝的爱情展开的。萧涧秋在年轻的时候云游四方,最后收到自己同学的邀请道芙蓉小镇上的中学教书。后来得知自己的老同学在战争中逝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妻儿。他因为同情心帮助了他们,却引起了芙蓉小镇的流言蜚语,因为他同时还与邀请他任教的中学校长的妹妹,也就是陶蓝相好。原本是出于人心的善良,却引起了小镇的流言蜚语,人们议论他既喜欢寡妇,又爱着凤凰。萧涧秋为此苦恼,却一次又一次的从谣言中振作。可是寡妇儿子的去世,寡妇的自杀以及班上同学由于家庭原因不得不辍学让他备受打击。最后选择投身社会改革洪流,陶蓝也随他而去。全片的剧情完整,情节发展中间不乏高潮。虽然有些人物对话还是带着六十年代特有的政治情感,但是有些男女之间恋爱的对话细节已经特别的细腻。电影院里女人们时不时因为萧涧秋特有的羞涩而传来阵阵笑声,男人们也因为陶蓝的天真善良而会意连连。然而这些笑声绝对不是嘲笑。一部六十年代的老电影能引来当今人们的共鸣,不得不说是伟大。影片结束后掌声连连,我还在回味帅帅的孙道临先生,以及不可方物的谢芳前辈。北京临走前的生活完满了,以后回来买张会员卡。= =我好跳戏,附上美图几张,表达我的兴奋和敬意。

早春二月(1963)

又名:Early spring

上映日期:1963(中国大陆)片长:108分钟

主演:孙道临 谢芳 上官云珠 高博 韩焱 俞平 范雪朋 

导演:谢铁骊 编剧:谢铁骊 Tieli Xie/柔石 Roushi

早春二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