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对这一百二十名幼童的影响仅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那张黑白照片上:长袍马褂、体态臃肿、眼神呆滞。然而,历史总能让人物复活。导演组在幼童曾经就读过的中学、大学,在他们曾经寄宿过的家庭,在他们的后代家中,用一件件的历史物件拼凑还原这一段官派留学历史,还原属于这一百二十名幼童的历史。
清朝末年,广东等沿海地区得益于地理优势,与外国人的来往日益平凡。父母让容闳在教会学校学习,走读书发财之路。当布朗牧师要回美国,提出要带几名学生去美国留学时,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与他哥哥相比,容闳学习的是英语、算数、天文等知识,而不是四书五经,同时他也更加了解“世界”这个概念,这些都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影响了他以后的命运,以及更多人的命运。
在美国接受了系统教育的容闳,看待事物也更加开明。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他第一件事便是回家看望母亲。母亲知他得耶鲁大学文凭,“乃询予此文凭与学位,可博奖金几何?”容闳则告曰:“至大学之给学位,亦非有金钱之效用。惟已造就一种品格高尚之人材,使其将来得有势力,以为他人之领袖耳。大学校所授之教育,实较金钱尤为宝贵。盖人必受教育,然后乃有知识,知识即势力也。势力之效用,较金钱为大。”当时的中国,所谓读书,乃做官发财之道,已失其育人之本意。正是因为这样,容闳才有了后来让政府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整部纪录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时都非常努力,名列前茅。在异国求学,不仅有当地人的歧视,还有来自学督的压力,但他们都坚持了下来。这绝不是因为他们忠君,而是在呼吸了自由空气后对自己国家国民的担忧。这一点,其实在容闳求学时便有体现。他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予当修业期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迨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不乐,转愿不受此良教育之为愈。盖既受教育,则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范围亦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若在毫无知识时代,转不之觉也。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此痛苦与压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转毫无感觉,初不知其为痛苦与压制也。故予尝谓知识益高者,痛苦亦多,而快乐益少。反之,愈无知识,则痛苦愈少,而快乐乃愈多。快乐与知识,殆天然成一反比例乎!”
这一百二十名幼童,无一满族贵族子弟,他们都来自民间,对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最为了解。他们在美国感受了什么是自由民主,对中国国民的现状自然是痛心无比,更何况还有位学督每月“提醒”着他们。在这种情形下,他们深知只有努力学习西学,才能日后用于救国。幼童蔡绍基在高中毕业演讲中慷慨激昂的说:“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他们正是以中国的屹立为己任,发奋读书。
容闳曾写道:“予既远涉重洋,身受文明之教育,且以辛勤刻苦,辛遂予求学之志,虽未能事事如愿以偿,然律以普通教育之资格,予固大可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矣。既自命为已受教育之人,则当日夕图维,以冀生平所学,得以见诸实用。此种观念,予无时不耿耿于心。”他再次来到美国所带的幼童,想必也是如此。
中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中逐渐醒来,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与西方的差距。自这一百二十名幼童之后,更多的中国人留学海外,不止去美国,还有英国、日本、德国,不只是子弟,也有贵族与商人子弟。这些有学之士回到中国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革命。中国,正在日益强大。

幼童(2004)

又名:大清留美幼童记 / 留美幼童

主演:未知

导演:胡劲草 编剧:胡劲草 Jincao Hu

幼童的影评

恣意
恣意 • 小评
Faye
Faye •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