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4-14

幼童:乱而生,悲而终

第一次知道这个片子是在一节近代史的课上,老师给我们看到的,给我们看了一些片段,我对于这群幼童好奇心顿起,在以前学习过的历史中,有了解过,洋务运动时期,有过派学生出国留学,但却不知道他们还有着如此传奇的经历。
我们近代历史中有过许多的有识之士,但是也许你却不知道他们其中大部分的姓名。容闳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部影片之前,我没有听说他的名字,但是他的身影却活跃中国近代历史中,他参与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参与着中国近代的变化。孙中山曾说,他应该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他是第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知道知识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于是他后来的花了八年等待到了——清政府终于决定送出学生前往美国留学,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懂得明哲保身的一个人,这里的明哲保身是个褒义词,是一种懂得在乱世中逐步的,温和的,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容闳这个名字,值得被更多人铭记。
近代的中国,是在烟雾缭绕中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撞醒的。一直以来视自己为天朝上国,他们无法放下他们所认为的"尊严"。影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的准确
这就是当时中国士人对西方的不屑的态度,他们对于世界大势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完全还沉浸在自己自以为是的文人气节中,我觉得这就是读书人的悲哀了,用迂腐形容他们是不过分的。
中国的士人还沉浸在自己孔孟之道的美梦中。
自然的,在容闳的提议下,派幼童前往美国学习,李鸿章曾国藩上奏,更是掀起了哗然大波,在这里,再简单的评价一下李鸿章,我觉得他在留美幼童这件事上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特别是不久后,曾国藩就去世了,事物都是他在管理,面对顽固派的各种压力,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里说一下留美幼童的挑选,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挑选规则,要求相貌儒雅,否则有损大清国的尊严。这应该是大清帝国对自己面子尊严的最后挣扎了。那时候人们对于除了中国以外的地方,以为都是蛮人,粗俗未开化,自然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出去,所以赴美幼童中没有一个是贵胄家的孩子,全部都是平民家的孩子。讽刺的是,赴美幼童被召回时,那些满族贵胄就开始上奏说,这些平民的孩子德粗鄙,性不坚,不堪重任……到这里,上层阶级的本质暴露无遗了。虚伪奸诈。
留美幼童共有一百二十人,每年派出三十人,由政府全部出资,这方方面面,在美国的联系校长,联系中学等等,自然少不了容闳的帮忙。
派出留美幼童,清政府的目的很明确,想要他们学习西方技术,回来强国,维护统治,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对这些孩子小心翼翼,害怕他们被西方影响,但是这里就反应了一个矛盾现象,他们对西方的东西持鄙夷态度,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的一种自信,但是在西方的炮弹下又惺惺害怕的怯弱,因此,我觉得在这里,所有的自信不过是表象,是统治者想维护统治的工具,又像一个古老而落后的大清帝国,再一次次打击之下,仍想保持骄傲的倔强。
以至于最初的,对于留美幼童严格的服饰要求,以及那根象征大清臣民不能剪的长辫子。
然而在呼吸着自由空气的美国,他们的性灵没有了沉重的枷锁,改变最终还是要到来的。
少数幼童出国后,剪辫子,加入基督教,更是触犯了国内统治者的大忌。统治者想通过他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知识,但是又害怕改变,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去看待他们所做的事情,自然是觉得离谱的,比如,幼童们打棒球,划帆船,在他们眼中就是属于不务正业,当权利者开始看到他们对他不是唯唯诺诺,甚至不害怕他的时候,更是加速了这项项目的终止,顽固的他们企图以他们所认为的固有的方式,去到西方去学习,这更是一种想改变但又害怕改变的脆弱心里,对超出自己控制范围事物的一种恐惧。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文化保守的一种弊病。
最终即使容闳通过马克吐温,找到当时美国总统给清政府致信,建议继续留学项目,仍能没能改变顽固而守旧的统治者的决定,挽救这个留学项目。因为在统治者眼中,赴美幼童的这些变化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或者说,是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时至今日,赴美幼童的历史并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里,不仅如此,还被不少人诟病。认为留美幼童只不过是洋务运动的陪葬,试验品,他们并没有对这个腐朽国家有预期的影响,甚至还有不少人成为政坛人物和袁世凯的幕僚,他们仍是踏进政府官场,最终只是沦为了中国传统的士人。
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偏颇的,在美国期间,并不只学习西方课程,他们该要定期回到中国留学事务局,学习传统士人所学的四书五经,所以我觉得他们脑海里中国传统士人的思想不可能完全消除,再者,不只是那些掀起革命,看见鲜血的才是伟人,一个历史时代有一代人的任务,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思维想法去看待他们,这些留美幼童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是出色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了。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在近代史上发挥过重要左作用,比如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出任中华民国第一总理的唐绍仪,不少人投身中国矿业,电报业以及许多在海战中牺牲的人。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们的印记。
"一个果树看成不成功,要看他的果实如何"
留美幼童项的目的已经达成。
最后,还想再说说,一个行将就木的大清帝国仍企图用不到一百幼童(除去被提前召回的,病死异乡的幼童)来挽救统治,显然是赋予了他们过大的责任。但是一个腐败迂腐到骨子里的国家,自我救赎注定是失败的。
在一次海战中,十艘木质船对峙前来侵犯的十二艘铁质船,当时的清政府官员在干什么呢?在做法拜神祈求消除兵灾
外国购买的军舰成为了为统治者贪图快乐的工具,为了光绪皇帝的婚礼与慈禧太后的寿辰,开资从军费中克扣……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国学习为耻等,我觉得这才是中国近代史就以悲剧开始的源头。在一个读书人最应发挥作用的环境下,他们仍固守一种传统士大夫骨子里就骄傲而迂腐的气节。
所以在那样子的环境下,企图以一百多个幼童改变这种现状是无力的。
而幼童们的结局却是令人唏嘘的。
他们淹没在了历史的变革里
他们在革了命的社会,在两个新旧思想交替的社会,可谓是两头都不讨好。
总之,他们对这个时代没有欠下什么
"这棵树的果实很旺盛"

幼童(2004)

又名:大清留美幼童记 / 留美幼童

主演:未知

导演:胡劲草 编剧:胡劲草 Jincao Hu

幼童的影评

恣意
恣意 • 小评
Faye
Faye • 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