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因爱情结缘传教的丹,三十年前和家人来到了亚马逊皮拉罕部落,在当地生活学习语言。主要的目的是引起当地人对世界的焦虑,让人产生救赎的心理,从而达到传教的目的。
对于这部纪录片,主要引发我的两个思考:
-现代人的焦虑
-学术精神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
物质满足并不能填满现代人的焦虑,真正的安定是内心的和谐。
皮拉罕部落没有现代人的焦虑感,他们不需要宗教。男人们打猎、捕鱼,女人们哺乳后代,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玩耍,没有固定住宅,没有耕种,与野生自然和谐共处。皮拉罕部落的人们活在当下,他们永远不会担心未来,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满足当下需求的技术。
这一点让丹教授动摇了自己的信仰。一方面经过证实,他认为原始部落不需要信仰,如同给予百万富翁许多珠宝,是多此一举。另一方面,试图用一种文化思想改变其他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殖民主义。
至于现代人的焦虑,最近看过阿兰德波顿教授的观点:在社会充足发展,几乎人人满足物质的条件下,大多数现代人的焦虑起因于对目前的生活有过多的期待,产生一种身份、心理和地位被关注的焦虑感。由于焦虑,即使是物质上的满足,也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不幸福。反观皮拉罕部落,没有现代设施和富裕的物质,他们活的自由快乐。
这印证了法国哲学家卢梭的观点,现代人有太多的焦虑是因为社会的不平等,而不平等的起因是由于社会在偶然和决定性因素下发展的不平衡。在《论人与人不平等的来源和起因》中,论文一半的内容都在论述原始人的心理和社会影响,从而达到一种对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和讽刺。当然,尤其是卢梭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皮拉罕部落社会犹如一片世外桃源,与现代文明隔绝,在小片天地中安逸的生活。
总之,皮拉罕人活在当下的态度值得现代人的借鉴。
积极的学术精神是对新思想的探讨和接受,而不是另类的抵制。而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应该是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现代文明强制的侵入和占有。
在丹教授放弃的传教的信念后,继续了他对皮拉罕语的学术研究。
他发现皮拉罕语存在一个不具有语言之父提出的所有人类语言的共性:递性,除此之外还有语言的算数功能。递性,也就是语言中连词的功能,能够使语言无限持续下去;算数功能代表语言中的数字,匹拉罕语中没有精准的数字,只有数量形容词,比如“很多”,“很少”。也就是说匹拉罕人只知道孩子的名字,却不知道孩子具体有多少,因为对他们而言,数字不是必需品。
丹教授的语言新思想激起学术界的波澜。语言学家们不相信一个没有权威认可和足够证据下,只是在皮拉罕生活几十年的人提出的对语言学说的挑战。语言学术界开始想办法抵制他,有人以“种族主义”为借口告到巴西联邦,巴西部落保护协会禁止丹再进入皮拉罕部落。
在缺席部落的这两年,部落发生了一些变化。现代设施进入了部落,匹拉罕人的思想也在渐渐改变。
最后,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结果证实了丹的递性理论,但并没有减少学术界的讨论和反驳。
这是开始,还是结束?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节目播出之后,媒体的力量会引起更多人对皮拉罕部落的关注。或许,有更多的文化保护组织对皮拉罕语和原始部落投入支持,巴西政府也会在社会压力下允许丹再次进入部落。或许,学术界也开始了新一阶段的研究,人类语言的可能性又一次被拓展。

亚马逊密码:与世隔绝的文明Amazon Code(2013)

片长:52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Michael O'Neill Randall 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