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以至于我半吊子的概括能力也能勉为其难地说个八九不离十:1953年,乡村青年狗剩(这娃的名字忒难记,姑且这么叫着吧)与村姑玛拉要举行婚礼了,婚礼前夜,革命先师斯大林元帅远赴黄泉向弗拉基米尔同志汇报工作去了,罗马尼亚当局宣布此后七天禁止除追悼会之外的一切集会,违者将处以叛国罪,为了让婚礼如期进行,寂静的乡村秘密地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婚礼....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罗马尼亚电影,之前一部是<四月三周两天>,所以就观影经验而言,罗国电影给我的感受都跟专制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而大国电影里面,相近的作品我只能举娄烨的<颐和园>(当初是冲着杨宇凌那几场床戏去的).
电影的开头就有些荒诞,某灵异节目制作团队找到了一个寡妇村,这个地方以前是村庄,现在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当地唯一一个男人(除他外全都是寡妇)向制片人讲述了寡妇村为什么会没有男人的全部真相.到这里,电影好像有了一些猎奇与考据的味道.
真相展开时的第一个镜头对准的是在旷野里野合的男女(狗剩与玛拉).正如<1984>里面所描绘的残酷图景:"party所以要搞禁欲主义并不是因为性不能为party所控制,而是人们缺乏对性的调节,易于发生歇斯底里症,因而可以转化为战争和崇拜领袖的狂热漩涡中."更开宗明义地说,那就是对性的压抑,可以让青年们将焚身欲火发泄到忆苦会,"控诉",参战,领袖崇拜,这些变态的行为上,这就是party对性的"控制"和"转化".所以,才会有"唯一被公认的结婚目的,是为了party生儿育女.性交被认为一种好比灌肠那样的例行公事的小手术","只有好性(goodsex)或性犯罪(sexcrime),只有为了繁殖的性交才是好性,其他一切为了欢愉的性爱、同性恋、通奸等脱离正规性行为都通称为性犯罪".可以说,这是在法理上控制了性的发生(这就好像那部反分裂国家法用来遏制法理tai独),而道德上,老大哥通过组织"反性交集会""人工授精宣言大会"这类邪恶组织来"负激励"人们的性的排斥(就好像<感动中国>那样通过正向的激励让人们认可他宣扬的那套道德观).对性的敌对态度,俨然就是专制统治的共性,前几天那个下毛片罚款3000那个新闻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野合,必然会比正常的性生活更能刺激统治者的神经.当歌里唱到"快让我在这雪地里撒点儿野","阿姐有窝无鸟宿,阿哥有鸟却无窝"的时候,可以想见,有些人一定要抓狂,一定要龙颜震怒,一定要气急败坏.在这个反三俗的时代,越低俗,我们就越舒服.
野合,酒馆里的头牌妓女,低级玩笑,这些在电影开头部分祥和的村庄里处处有所体现的低俗民风,无疑是对压抑的社会生活的讽喻.对比去年各大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德国电影<白丝带>,同样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白丝带>中表现的德国乡村的森严和压抑,到处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禁锢的少年,严守等级秩序并且缺乏变革勇气的中年,唯有青年的爱情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希望被一点一点地撕碎了.一战前夕的德国乡村,暴力在一点一点升级,纳粹在一天一天养成.那股呆板单调压抑的气氛,连带电影都沉闷到让人看不下去.
婚礼当天,当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都齐集一堂,大家都兴高采烈去教堂的时候,村支书带着军方和党委的干部出现了,宣布: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共中央总书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思想家,军事家,弗拉基米尔同志的亲密战友,斯大林元帅去势了.要求婚礼推迟七天(东欧人民也过头七的?),并威胁以叛国罪名.可是新娘的父亲为了婚礼已经宰杀了两头牛四头猪,还有很多炖菜,如果推迟7天的话,那么这些食物就要坏掉,于是婚礼只得在午夜时安静地进行,这场戏无疑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为了不被发现,桌椅腿,一应器具,都被套上了布袋,防止撞击发出的声响,门窗也附上了厚厚的布料,乐队演奏时,也只是假模假样地比划,连小孩都被蒙上了嘴,以防他们不小心出声,一切准备停当,婚礼正式举行.那一个个令人爆笑的场面也正式拉开序幕:
1.放屁.新郎的父亲肚子里的一连串响动,因为晚宴现场的安静而被凸显出来,特别是他放屁时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2.苍蝇.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居然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安静的气氛有提高了一个层级.
3.传话.类似于"快乐传真",新郎跟其中一位宾客隔空喊话,但是相隔太远,于是他让桌上的人一个一个传过去,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正儿巴经地当回事,认认真真地复述,中间传错几次后,就开始戏谑起来,成了"你老二湿了""你那话儿硬了"之类的低俗笑话.
除了以上我记住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搞笑的地方,我们会发现,这些笑料的笑点,都是围绕着"安静"展开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安静"说事.而婚礼之所以要安静地举行,是因为统治者的一纸禁令,因为领袖的去世.所以越是安静,越能体现这个禁令的无理和制度的荒诞,电影里的幽默也由黄色一步一步升级到了黑色.
西谚有云:"当伟大的统治者经过的时候,明智的农民会深深地鞠躬并且默默地放屁."这个婚礼无疑是一个放闷屁的过程.与其说农民是因为明智,不如说狡黠来得更贴切."默默"二字,憋屈中又透着一点得意,好像在说:我没有能力放抗你,我私底下咒死你.
电影在狂欢中达到高潮,现场安静气氛的打破源自一个惊雷和之后的暴雨---这些响动可以盖过一切.随后,苏联红军的坦克破墙而入.我不敢断言坦克一定就影射了什么,但是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中,坦克都是老毛子进城的标志,而大国在春夏之交时,这个物事所寓意的,就更是众所周知了.那天晚上,全村的乡亲们都来参加了婚礼,红军掳走了全部男丁.至于这些人后来去了哪里,电影没有交待,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卡廷森林惨案"中波兰军人的下场(参见波兰电影).电影里的黑色幽默到这里,当然也不得不结束了.回到现实中,接受采访的老妇不经意露出了脖子上的那个胎记,我们知道,她就是那个新娘,数十年时光的打磨让她垂垂老矣,再不是那个在谷仓里做爱的放荡少女,而她的男人早已不知身在何处,是死是活.
电影结束的时候,仿佛又看见那个白衣少女影影绰绰地出现了.她在婚礼之前一周被苏军奸污致死,婚礼前夕被埋葬后又"尸变"般出现.影片中这些超现实主义的东西一再运用让它备受诟病,如果一定说白衣少女象征了什么,那么只能说是象征了一切纯洁美好的东西,先是被苏军埋葬,却在剧变后得以重生.我怀疑导演是演舞台剧出身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舞台剧中才有的夸张的台词与举止,而且导演讲故事的手法也有点嫩,当然,倒不是说一定要像<白丝带>那样成熟到沉闷,但是很多地方的太过直白让故事缺乏张力,也容不下展开想象的空间.婚礼前的铺垫也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至于到后来就感觉故事没有说圆,比如婚礼之所以要安静的举行,是因为对惩罚的恐惧,而电影好像看不到这些恐惧,仅仅因为一个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