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伊琍的一句台词写得太妙,当然她把撒狗血撒到掷地有声的样子也演的好。

她大闹前夫公司,一把扯掉漂亮实习生的项链,实习生辱她没教养,众人围观,尴尬。

子君却理直气壮:

“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你就会明白,相比起你的婚姻和你的家庭,教养,根本是不值一提的东西!”

一地鸡毛的现场,一句话给拢住了。

失格家庭妇女固然命悬一线却不自知,但她也有她的逻辑自洽。编剧妙。

未逆袭前的子君,只这一句,就给这个角色点了题。

那时的子君,外人看不堪,自我却膨胀,内核里藏着慌张,焦虑,疲累与苦楚。像每个认不清自己又难以克服自己的疯狂女性一样,她只能向外界反弹。

编剧对子君们,有洞察,有体恤,更有宽容和怜悯。

既然后来要让她变化,那就要把变化前的不堪写到极致才好。

独立女性看到此处,会觉得人生狭隘,可悲可叹;被糖水灌坏了的小朋友也许会认为这样无任何美德的女人有什么资格成为女主角呢;原教旨书粉看到这里大概也会弃了。可只求戏作的足够好看的你我,大概会因为这句台词而决定彻底追下去。

2.
马伊琍演得真没挑头,完全可以被大众理解的俗气,有时候反应慢半拍,是为愚蠢,有时候又反应快半拍,是为轻浮。原著写35年前的香港,与社会脱节多年的主妇的那嘴脸,移植到现在的上海,辅以轻喜剧呈现,女主角合格过关。

又一句词写得妙。

子君先去万宁卖化妆品,对真实世界的凉薄与无理有了最初的感知,却在身累心累中意外地萌发出了理性的种子。后来又去高级服装店面试,靠朋友的支援,以及以前当阔太太时的知识积累,她找到了比预想中好一点点的工作,和自己的价值。回家后,她对着做饭阿姨的炫耀。那一刻她该是真心高兴的。转头遇到略讶异的先生。

她说,以后只会恨他,把他当作敌人。

他说,对不起。

她淡淡说,我不接受。

那瞬间的表演很自然,很好。

那一刻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勇气与淡漠,是理性的种子滋长结出的第一个果实。

记得原著写女主刚开始感受真实世界这部分也是写得好。真实世界残酷而生动的大幕在罗子君眼前缓缓拉开时,她自己也慢慢地从假的塑料花开始变成一棵真正的植物。十五六岁时候我看原著,虽未经历过所谓的真实世界,却也开始与女主角惺惺相惜起来。


3.

袁泉的形实在不输众人推崇的港剧黄金时代港女。她眼角有皱纹可眼睛里她有泉水,不是现下流行的胶原蛋白脸,却线条极美,自有一番铁骨铮铮的嶙峋。

她的感情线和那些职场桥段我没太大兴趣看。事到第十九集,贺涵的光源氏养成性人格已经展露无疑,为之后的感情冲突铺路,唐晶这个人物,也有一点让人期待。

唯一值得讲的是袁泉的形。

我常在三里屯,在国贸甚至望京soho看到这样的女性,瘦兮兮的样子,走路带风,一秒钟可以职业化地微笑起来,一秒钟又回归无表情。我去的瑜伽教室也有一位某A记咨询公司的女孩,她总是匆匆来又匆匆走,每个动作都做得精准,她总是第一时间把该调动的肌肉调动起来。我和她们其实气场不合,因为和她们讲话我常要调动起全部的懒散脑细胞,她们也抱怨也八卦也常说想辞职想云游四海,但公司生活才是她们最得心应手的环境。那种被公司社会驯化过的人种,用袁泉的脸为她们代言,服。

她们看过亦舒吗?或许有或许无,她们一定没时间看这些国产剧,我跟她们讲起这部电视剧里的咨询行业,她们会淡淡一笑不做评价,真亦舒女郎从不会炫耀自己在做什么。她们一定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外力去为自己励志,她们是在都市丛林锻炼出的蕨类,人生残酷,自己需强大这些道理,在她们那里已属浅显的陈词滥调了。

所以我说一些书粉们把港女作为审美的原教旨其实大可不必,开司米、三个骨的裤子和午夜飞行香水那是上世纪的符号,现在京女沪女的模样,早已是另一番更值得看的天地。

子君的妹妹子群的演员找的也好,时刻忧心忡忡的样子,她说,“姐姐你是养尊处优,过过好日子的人,你还年轻,你还漂亮,可我呢,这些年的忧愁和伤心,都是写在脸上的呀!”底层女性的自知,对命运彻底屈服后的顺从,台词写的好,演得也好。是否和原著贴合,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4.
中学时看过一点亦舒,一部分的价值观被影响过。

譬如,冷暖自知就足够,不要真的在乎不相干的人。既不要在乎他们的言行,也不要揣测他们眼里的自己。这世界上的人种类太多,而他们中和自己真正有关系的又少之又少,少花点时间去判断别人,接受度高一点,自己便快乐一点。

譬如,一个女人,经济上独立,这根本不是什么伟大的选择,是都市丛林里普通女性为自保而天经地义的原则。多依赖别人一些,就多被别人控制一些,今天轻松一些,明天便会加倍地辛苦一些。

譬如别把自己当作故事里的女主角。会有一些小概率的事情发生,比如黄玫瑰,她始终一生为感情为自己而活。但那始终是故事,是万分之一的人,把自己当作罗子君,当作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普通女性的一位,自己的故事便会更顺理成章一些。

譬如,无论是很多很多的爱,还是很多很多的钱,这不是什么选择题。事实往往是,你有了其中一个,也就连带着有了另一个。当然比爱和钱更重要的,是结构清晰,人格完整的自己。

譬如值得捍卫的事情太少太少,对任何人任何事无须太执着。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喜欢过亦舒,被她影响过,然而她始终是她,她现在的作品糊了但以前的作品依然那么好,而她的作品被改编,有好奇就去看,顺心意的话与人讨论,不顺心意的话就搁置一边,娱乐产品而已。

亦舒的作品里最重要的部分,是未必所有人会清楚的这些价值观,并不是三只骨的裤子和午夜飞行香水,所以当我看到那些教你如何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亦舒式女郎(一定要用女郎这个词,而不是女性女孩或女子,好做作呀)的文章,由衷觉得那是个悖论——

一旦你亦步亦趋地跟着做了,你便不再独特,也就脱离了低头走路的亦舒女郎的实质。就像如果你想策划一场跟着《孤独的美食家》里的五郎去过的餐厅去打卡的旅行,那你就脱离了原著精神的实质,舍本逐末地成了一个被束缚的旅行者。

一朵玫瑰始终是一朵玫瑰,真的亦舒女郎哪怕没看过亦舒,哪怕生活在2017年的北京上海,她都是亦舒曾经想写的那种人,哪怕她穿阿依莲,背29块9包邮的包,她也是。

这是我个人对亦舒价值观的理解。

5.

说远了,再说回电视剧的改编和未来的剧情。(我看到第十九集了)

觉得尚可一看的原因除了演员过关,另外还在于它基本还原了《我的前半生》原著里最精彩的故事和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价值观。

单纯到愚蠢的子君在遭遇了背叛后,众多力量的拉扯之下,一点点萌发出理性的种子,变得强大而理性,完成了她该完成的社会化。能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出来,就是大成功了。

原著的后半部分我忘记了,只记得女主角做陶器获得赏识,与一知音当艺术家去了,我觉得并不好,女主角光环太明显便失去了现实意义,矛盾冲突也没有前半部那么明显吸引人。要我选择,我宁愿觉得还是看贺涵这个光源氏养成计划爱好者和一张白纸的罗子君能有什么发展。

想来编剧大概会照顾舆论多一点,让女主角的感情道德政治再正确一点吧。剧情过半,众人的感情走向尚不明显,但伏笔处处,精彩台词和群戏一集也能出现好多处,想想就算拿来和近年的日剧横向对比,也算是佳作一部了。
-------7月16日更------
6.
看到第22集,想谈谈剧中的男性角色。

我一向对把“三观正”挂在嘴边的人敬而远之。从现实概率上讲,“渣男”往往还比“暖男”更有趣些。

每个感情上的“渣男”,或许只是得了感情上的软弱病,或许是做了愚蠢决定的普通人,又或许终于参透人生变个轨道的试炼者。在这各有千秋的渣男里,原著里的涓生(剧版中的俊生)显然就是个做了不够正确的决定的普通人,亦舒和编剧对他都是有足够体谅的。

他是个踏实勤勉的普通人,于爱情于婚姻索要的,不过是加班到深夜能为自己倒上一杯热水的温柔,和能给予自己力道恰当抚摸的避风港。他不怕负担,甚至不怕过度被依赖,只是对非理性和愚蠢的子君有种本能的抗拒。当子君离婚后渐渐成长,却发现温柔的臂中人未必能真正同甘共苦。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也是被命运嘲弄了一把的可怜人。

雷佳音演得过关,一张太普通也不够聪明的脸为他加分。黄金大劫案里他的角色却很勉强,他没有市井气。

贺涵是原著没有的角色,靳东的形好,但他实在有种党/干部的脸,开口就讲道理的设置在他那里有时候会令人出戏。就像一个有情怀的坏人会有悲剧感一样,正面角色也该有点邪气才够动人。靳东并没有让这个角色很动人。但编剧对角色是下了工夫的。“唐晶是我的一个作品,我不忍心亲手破坏她的完美”,这是他的心里话,也给他点题。

另,我不觉得所谓“闺蜜抢一个男人”是什么烂梗,烂不烂,要看具体写得好不好。三角恋是都市情感戏里最好看的平地生波,如何狠狠地挖出三个人性格的弱点,不偷懒地写对白,设置情节和关系,再能不落低俗,戏就够好看。

打架和巧合都是低劣的套路,小时代里用撕对方头发来抢男人的桥段是烂梗,一个萝莉养成爱好者、一个业已成熟、完美却脆弱的前实习生,以及一个尚待成熟、强韧却生动的职业女性,这个三人组,就让人期待。

老金是让人熟悉的角色,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真人物,是现实中离婚带孩女性能找到的最完美的再婚对象,也应该是编剧写得最不费力的一个。

但要体现亦舒精神,女主角就不能和这样的接地气男性最终走到一起。他太不费力了,也太无趣了,他并不是能在思想上引领自己的人,所以不会对他有感觉,和不应该和他在一起。这简直是亦舒式的政治正确。

所谓有钱人烧出来的臭毛病,还是应该得一得的。

子君的感情观已经脱离了温饱阶段。

------7.25更----
7.
自从薛甄珠的口红从正红变成粉红,整出剧就急转直下走向烂尾。

一出情感剧的烂尾,有些是值得被原谅的,比如《昼颜》式的烂尾,编剧写出轨,各种细节写了个爽,出轨后的种种也架构得不错,几次修罗场让观众也过瘾,然而最终为了政治正确而强行收场,像一套大餐只有餐后甜品结得不够妙,直齁嗓子,但前菜主菜都足够用心,环境立意也够好,创意也新鲜,那就够了。

又如《追忆潸然》和《四重奏》(对不起我只看过日剧)式的烂尾,从开始到最后都是俊男美女讲金句,无数个小场景搭得极妙,十分适合许多人的截图式观剧法,但看着看着就觉得隐隐不对劲,编剧要传达的价值观在哪里呢?为什么要写这出剧呢?果然到最后,烂尾了。因为编剧收不住,他懂得起承转,偏偏不懂得合,价值观根基不够,只好喊几句口号,死两个人,蒙混过关。这是次一等的烂尾,是编剧的能力问题,也倒可以原谅。

然而却无法原谅《前半生》式的烂尾。

很难想象,一个团队为了凑集数,多赚十集的钱,亲手把好不容易塑造出的角色,搭建出的价值观体系给一一毁掉。毁的方式是如此低等和拙劣,那是抱着一种如何的自暴自弃的勇气才可以做得到的事。

所有人都在不知所谓地围绕着狗血剧情打转,所有对白都在比《贤妻》还low的价值体系里缠绕不休。

贺函对白光说,我还不如你,比起你来,我就是装。陈俊生说,那我就是怂。

看到这段时,我确定编剧已经在乱写了,整个价值体系已经坍塌掉了。亦舒写的所谓城市新中产的自尊,已经被毁掉了,迈入了一种“有钱人都活得太累太装,无产阶级最轻松最真实,好好过日子才是唯一的正经事”的叙事模式,太low了,这是比他们穿阿依莲和红配绿大衣可怕一万倍的事情。

薛甄珠莫名其妙地死了,但她的死真的有必要吗?除了拖了半集剧情之外。而且她死之前还对唐晶说了那样不堪的话,还响起了莫名其妙的感人音乐,整个都在乱来了。编剧亲手把自己写出的一个可爱生动的角色毁于一旦,我写过小说,我难以想象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她这么做,我都替她疼。

不懂的看客在扯三观,为了究竟是真爱还是友情道义重要吵起来,但编剧导演不会不懂,他们当然知道如果写得用心一点细腻一点,就不会煽动得起来那么简单粗暴的情绪,但他们偏偏就是这么做了,即便烂尾了也有足够的讨论度,这是聪明人做坏事,尤其令人无法忍。

呼,好久没有这么认真地看过和写过一部电视剧了。《黑暗中的十个女人》那么绝赞的剧,想写个剧评都拖半年最终放弃。看来我真的是低估了自己对亦舒的情愫。

就这样吧。无法言喻地失望。四星改两星。









我的前半生(2017)

又名:The First Half of My Life

主演:靳东 马伊琍 袁泉 雷佳音 吴越 许娣 张龄心 邬君梅 陈道 

导演:沈严 编剧:秦雯 Wen Qin/亦舒 Shu Yi

我的前半生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