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04-30

兔子洞:用心感受每一帧

文艺片注定是要一个人在家里慢慢品的。强迫症患者偶尔也会犯执拗的毛病,希望任何事情都天时地利人和,实现效果最大化。

和之在唱片行的三楼一同观影,静静的小房间,一个半小时,昏昏欲睡外加各种状况不佳的我根本没法用心投入。但还是努力地从中揪出了几个笑点,噗。

回家上豆瓣才知道这部影片真的是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

这是属于妮可一个人的电影,她自己当制片人把舞台剧搬上了银幕,联系原剧作者改编剧本,找导演,找男主角,自己又担任女主角。500万美元的低成本小制作,却成就了如斯温暖而精致的作品。

有人喜好名家制作的大蛋糕,我却偏爱这类小甜点。近来在电影界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真诚的电影就是好电影,《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的作品太多太多。我想说,光凭妮可在几近“香消玉殒”的阶段花费如此之大的力气来拍摄这样一部片子,难道还不够真诚么?妮可.基德曼,用悲伤为自己收尾,完善了妮可的所有版本,是对自己的交待,也是给电影艺术深情地鞠了一躬。


片头的这番画面大概是整部影片中我最爱的了。

埋葬悲伤,然后眼看着从前的那块地方渐渐长出了花儿。

那些曾经让我们受伤的地方,到最后,一定,都会成为我们最最坚强的地方。

养花是很需要耐心的事情,担心是否记得浇水,担心是否能长得和预期一样。而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要立刻扶植另一株小生命。这是很需要勇气的事情啊,虽然养育这样一颗小生命,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放到生活中来看,你是否能够真的能及时走出泥泞,重新上路?

想要抹去儿子在这个家中留下的一切痕迹;想要送走那只狗;想要搬离从前住的房子;甚至看似无意地删除儿子生活录像之举也是潜意识里的行为。她是希望开始新的生活么?是的,可又似乎不是,不然为什么会拒绝丈夫的调情,重新养育一个孩子。这不是走回生活轨道的最快最合适的方式么?在“我执”与“出走”间纠结,换做是你,感性与理性,你又将作何选择?



一、沉默非金,乃施暴。



很想知道一件事情,当你和男友吵架的时候,你希望他作何反应?回骂、默不作声,不予理会还是理性分析?

最后一种当然是最好,但也是最难得的结果了。而在前面两种里,我宁可选择回骂,而非后者,因为那在我看来是一种冷暴力,不管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否翻江倒海,但我内心不明朗却是真相。我坚信,吵架是可以逼出内心戏的,虽然言语是把无形的刀,会刺伤敏感的神经线,可是至少是把事情摊开来讲了,就算是吵架,也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这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

沉默,是非常非常非常恐怖的事情。



鲁迅不是说过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爆发与灭亡,都是无法想象的后果吧。

会因为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而迁怒于最心爱的人。

坏情绪一旦即将释放,就好像鼓涨了的气球。

个人认为这一段是最出彩的部分,戏剧冲突的伊始,男主角的人物性格一下子就出来了。艾伦作为一个二线演员,在此片中的表演却比妮可更加出彩,并且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也许是因为女性作为主观上被认为柔弱的一方总是以神经质的形象出现在荧幕前,搞得观众都有视觉疲劳了。展现男性在飞来横祸面前的状态,尤其是在心理活动上如此细致地对其进行刻画,实在少见。

(二)生活在别处?

“这只是我们生活的悲伤版本。还有其他版本,在那里,一切还好好的——我喜欢这个想法,真好——在某处,我们仍在欢度年华。”这是妮可对小男孩口中“平行世界”的解读。

有时,它变得可以忍受。

可以一点点地去触碰它。

就像口袋里的石子儿。

你甚至会忘记他,但或长或短地,你终归会想起来。

Oh,right...

让你心一沉,有些不好受,但不会持续很久。

妮可的母亲在片子无数次用尽各种方式企图使她减轻一些心里的重量。

可只有上面这段话令她终于动容,终于落泪。


拜托,它不是掉了一只手机,不见了一双鞋诶,那个小生命是从你自己的肚子里面钻出来的,你看着他一点点长大,想象他戴博士帽、穿燕尾服的样子,想象他各种各样的样子,唯独不曾想象他倒在自家门口的那条马路上,躺在血泊中的样子。


这里,你指着这里,生活明明就在这里啊。为什么要说它在别处?

可是,倘非如此,我们要如何去接受这生命中种种的不理想呢。

出生在不喜欢的地方,念了不喜欢的学校,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嫁给了不喜欢的人,从事了不喜欢的职业。


移情,然后微笑着说,我也可以在这个盛世活得很好。

如果可以修改剧本,我更希望,从妮可母亲口中吐出的不是“忍受”这个词,是,应当是“接受”。


丧子之痛对于夫妻双方来说其实是相等的,不会在谁那里施加的伤害程度轻一些。艾伦在片中却给了妮可包容,是无限的包容,包容任何程度的任性妄为。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道理我们人人清楚,可是那些逆境也分等级。儿子的死,意外的死,因为追狗而发生的死亡,这是什么呢?是家里突然少了一个人诶!人说经济危机都可致使一个家庭瞬间崩塌,更何况是一个家庭成员的永远离开。没有经历过的人都只能是站在对岸看着,安慰都是可笑的事情。


所以什么“倾诉小组”,去教堂找唱诗班,聆听母亲的谆谆教诲,都只会惹来妮可更深一层的抵触。


这两段情的确是令我十分困惑的。

看着这两张图,我就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很微妙的,可以因为一起吸大麻在“倾诉小组”渐渐有了默契而滋生出一些莫名的情愫,甚至是以此为避风港,来忘却那“旧人”给予的愁绪;可以对间接杀死儿子的凶手和善有礼,并且一直默默关注。

我不知道那一刻我是否把他当作了我的儿子,我只知道,当我眼看着他离去,内心十分惶恐。(妮可的独白,我猜想。)


她把原因归结到所有人的身上,可是,唯独不怪罪那个杀人凶手。

更加奇怪的是,她看他时,眼里竟透出少有的温柔。

“温温的。。。”双手捧着妮可亲自做的点心,男孩说。



查了一些心理学的资料,了解到,在心理学的领域,有一个术语,叫做“移情”。

指的是心理分析过程中病人和分析师之间产生的一种近似于爱意的复杂的东西。

我想,妮可和男孩之间的感情指的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

记得初中的时候,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说的是一个小女孩和父母赌气,冲动地选择了离家出走,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饥肠辘辘之时,馄饨摊上某位善良的老人在冬日里给了她一碗馄饨。小女孩吃完后,感动不已,说老奶奶是这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

“小姑娘啊,我只不过给了你一碗馄饨,你便这样感激我。那你的父母为你做了那么多顿饭,你为什么不感激呢?”

时隔多年再回头看这个故事,依然值得深思。

对亲近的人粗暴而冷漠,对陌生人却亲切友好。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不是么?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我不知道,那还是交给学习心理学的同学来解答吧。


对于妮可的反常,匪夷所思是我和之共有的情绪。

不同的是,我坦然接受这种反常。之却极为不解。

“这也没什么啊,只是我们没有经历这种创伤,所以没法理解她的种种行为吧。”
“话说的没错,可是你不觉得她反常的方向很奇特么?”



电影是生活的投影,但必须是高于生活的。将这种失常放大,会更有利于“感同身受”这种情绪的挥发吧,我想。


艾伦问妮可为什么一直没有告诉他她去见男孩的事实。

“就好像你从来不曾向我解释你的身上为何总是有股大麻的味道。”

冲突进行到这一步,是我可以想象的最坏的结局了。

一个孩子的非正常死亡导致家庭关系的土崩瓦解,两个亲密无间的人在走向疏离。


去倾诉小组也好,吸大麻也好,和亚裔女子暧昧也好,这都是他“移情”的方式。

“可是我爱她。”对着暧昧对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是阻止了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看到这里,我终于松了一口气,艾伦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得以稳固。

爱是成长,成长为一个可以忍受自己的孤独,并且接受另一份孤独的独立个体。

这伟大的爱!我不禁要感慨。


兔子洞,源自于《爱丽丝梦游仙境》,意思是进入一个奇特不同的世界的入口,即出口。

一个很常见的主题是么?述说得不能再多的主题了是么?

可是电影最最可贵的,就是它背后的价值观输出。

妮可在片中拥有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资产阶级的家庭。以此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脱颖而出的作品却往往不是颂扬纯美式家庭观念与价值观,更多的,是在描述繁华背后的种种不堪、人心的孤独。《美国丽人》、《饮食、祈祷、爱》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作品。

他们在提醒我们,大海里除了珊瑚还有鲨鱼,泰坦尼克号会遇到冰山,海浪会撞见了礁石。

海鸟们,请勿惊逃!因为生活,就在这里,就在脚下。

中产阶级,这个曾经最能代表美国文化的字眼,也许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之后,会渐渐地在大众的眼里变得陌生起来。

资本主义可怕么?资本主义不可怕的。

你见过一个大男人抱着狗狗蜷缩在一角无力地抽泣么?

你见过一个女人看着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去参加成人礼,独自在车里歇斯底里,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另一个白昼了么?

你见过一个未成年杀人凶手在没有走入一个家庭的情况下,用纸和笔生动地刻画出了整个家族心灵的落空,从而治愈了那位一度疯狂的母亲么?

这些都是资本主义。


并非要标榜资本主义的精神或者美利坚的民族信仰。

只是觉得,在这部影片里,可以感受到爱,这是当今国内诸多电影真正缺乏的东西。

生活当然是有很多版本的:和keith欢度年华,养育一个可爱的宝贝;在红磨坊的舞台上歌唱“为了自由、美好、真实以及爱情”;也会在书桌前,眉头紧锁,苦苦构思自己书中女主角的命运。

一个突然闯入生活的亚裔女子;

一个有着美好前途的敏感少年;

一幅漫画;

一个,平行的世界。

所以,你看,兔子洞其实随处可见。

只是,你总归要回来的。


兔子洞Rabbit Hole(2010)

又名:心灵触洞(港) / 爱,让悲伤终结(台) / 爱的拐点 / 出口

上映日期:2010-09-13(多伦多电影节) / 2010-12-17(美国)片长:91分钟

主演:妮可·基德曼 艾伦·艾克哈特 黛安·韦斯特 迈尔斯·特勒  

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 编剧:大卫·林赛-阿贝尔 David Lindsay-Abaire

兔子洞的影评

hong
hong • 兔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