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3-25

天桥不见了:各取所需罢了

如果以观众的眼光给蔡明亮贴一个标签那么我给他的是孤独。
蔡明亮是马里西亚华人后裔,大学以后在台湾定居发展,人生的大半在台湾,可以说台湾人的成分已经多过了马来华人的成分。我们看台湾电影,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相对我们更熟识的香港影片,台湾电影在叙事架构上更松散,显得缺乏紧凑感,人物形象多沉默,经常出现吸烟、冥想、眼神游离不接触、远方、侧重环境、镜头缓慢转动的长镜头等等表达元素。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显得台湾影片多了分深度,充满了思考,能够在影片当中添加入创作者更多的个人色彩。我们看好莱坞电影,高度模式化,比如《职业特工队》,三个导演分别执导的三部,丝毫感觉不出任何差别,同样的精彩却同样的浅薄。香港电影业也有这种倾向。而台湾电影,正是因为它独特的产生环境,比如败退大陆的国民党政府带去的自认为“最能够代表正宗中华文化传统”的自我定位,比如几十年来既封闭又开放的国际环境导致的挥之不去的“亚细亚孤儿”的感受,再比如台湾族群独特的生存状态影响,而更加关注人文。而蔡明亮,就是其中积极思考自我,积极在影片中渲染自我情绪的,很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一位。如果说在在台湾学习工作生活的三十年造就了蔡明亮影片鲜明的台湾风格,那么蔡明亮本人的东南亚华人出身对他这种风格的强化,或者说对他这种风格在环境中的异化,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人讲究“性”,人性的性,就是说人的根本,不论是“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还是“落叶归根”都说明了中国人性格中维持自我的传统,所以中国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而固执维护自我的代价就是孤独,东南亚华人的孤独感积累了几个世纪,要比台湾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却更加隐忍,台湾尚且能够对曾经忽略自己的祖国母亲追讨那份情债,而东南亚华人却承受着无依无靠的漂泊感。如果说台湾自认为“亚细亚的孤儿”,那么东南亚华人就是“孤儿的孤儿”。蔡明亮就是继承了这种孤独感。
蔡明亮的电影,要从细微处着眼,从街边的广告牌、人物的背影、天上的云朵中间去发现它要告诉你的东西,这些东西你完全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或者你恍然大悟猜到他要说的话其实并不见得就是,其实他真正表达的,就是感受,至于观众能够感受到什么,其实无关紧要。它只是提供给你一个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别的事情的时间,长达6分钟静止不动的看着天边一朵云,你会有什么感受?有的观众说,蔡导的影片太好了,太有深度了,好到我没看懂;又有的观众说,影片中的那些场景太震撼了,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透彻。其实都是这些观众自作多情,或者一厢情愿,或者妄自揣测,甚至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其实导演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你“自己看吧,看出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并不是因为蔡明亮的那朵云就比你的那朵云更深刻,而是因为既然你能够耐下心来仔细看蔡导的影片,那么用这份心思去看别的什么电影或者别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同样的感触。蔡导的电影就是一杯咖啡,你慢慢地品,会尝到其其中浓浓的香味,如果你没有那份心情去去品味,那不过也就是解渴或者提神,而如果你用品咖啡这种心情去品味一杯白开水,想必也会别有滋味吧,只是你不会去这样,所以蔡明亮的影片才会多了那么多的意味。

天桥不见了天橋不見了(2002)

又名:The Skywalk is Gone

上映日期:2002-10-08片长:22分钟

主演:李康生 陆弈静 陈湘琪 

导演:蔡明亮 编剧:蔡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