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苏菲的世界》突然感到后背一整发凉,人是可以如此的去无限的去思考,无限的去想象,无限的去思考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无限的去想我们究竟想要什么,那个东西对我们有没有利,无限的去追求什么是真理。于是我们去思考,我们去学习,可是面对如此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不了解的东西,竟然有那么多知识还要我们去学习,此时我们更会感到自己的渺小。
当苏菲最后意识到自己无非也是一个作家虚构出来的人时,由于她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她是脱离于作家而独立存在有独立思想的一个人罢了,所以她便没有因为她是被虚构出来的人而感到自己的空虚无助,她没有因为现实而害怕,而是平静的说了句晚安,安心的睡下,最后,作家也能看到周围战争不堪的现实微笑的写完自己的小说。这又谈论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动力,或者是信仰是什么。我不敢妄下定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会对生命不同的定义,这和他们接触的东西他们的思想有关,当然也没有谁的高贵谁的低微之说。
人类因为能够思考,所以开始了思考怎么生存于是开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始试着创造,创造出了初级的文字,绘画,音乐,大抵就是原始人的山洞画,象形文字,狩猎工具。这使我们不同于野兽。而人类,现在的我们,又分为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安于现状或者说不敢与“我们到底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思想抗争的人,就像苏菲和她的朋友看电影的那一幕,苏菲的女朋友和她的男朋友由于人类基本的欲望而拥吻,苏菲旁边的准男朋友因为意志控制了自己的欲望没有和苏菲接吻,而苏菲也许知道他的准男朋友的想法会因为理智知道不会因为没有爱而接吻而是继续去看影片。是啊,科学教会我们知识,而哲学教会我们智慧,这种智慧大概是辩证法或者是自圆其说?再或者是论证或是一步步的证明?比如大马哈鱼什么时候逆流而上,最后产完卵“悲惨”的死去,这是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大马哈鱼的自然规律一成不变,比如这里的悲哀便不属于科学,而属于后者,带有了个人情感在里面;哲学会教会我们智慧,告诉我们大马哈鱼的行为或许是悲哀的,那是艺术家或者是诗人创作的源泉,或许不是悲哀的,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们最简单的使命便是繁衍后代,使命简单,于是生命完成后也不会感到悲哀,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自己,问自己,在这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
也使我感到自己学的东西都还太少啊,太少。

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1999)

又名:Sophie's World

上映日期:1999-08-06片长:113分钟

主演:西莉亚·史都斯坦 托马斯·冯·布罗姆森 Andrine Sæ 

导演:埃里克·古斯达夫逊 编剧:Jostein Gaarder/Petter Skavlan

苏菲的世界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