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02-07

死刑:请温柔地击毙我

Der Fangschuß。死刑。

如果真的错过了这部电影,就永远也不原谅自己。碟的套封上是LE COUP DE GRACE,就是尤瑟奶奶的《一弹解千愁》。我是怎样辗转着,送了人又涎着脸要回来!

施隆多夫向伟大的女院士致敬,但尤瑟奶奶并不领情。老实说,我也觉得施隆多夫并没有吃透尤瑟的意图,或者他有意曲解,像德里达说的“我曲解,所以我更多的理解”。

于是,埃里克和康拉德,这两个有波罗的海血统的姑舅亲堂兄弟,一个德国贵族小军官和一个俄国贵族小军官,在心里边儿,一个拉着另一个的手,想象战后找个僻静的园子一起生活,“没有别的人。”原著描写的,库尔兰战役间隙时不过四十来岁的埃里克,在他回忆索菲岁月时,也就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人,可惜演员太持重,太板正,严肃有余俊秀不足。至于索菲,符合书中那个“更像是康拉德的弟弟”的野丫头,平淡平静却风骚疯狂,适合叫俄国风格的“索尼亚”而不是法国味道的“索菲”。

施隆多夫没有发挥,也许是太拘泥于原著的叙事,反而弱化了实质。76年的电影,导演选择了凝重的黑白片,用粗砺的画面凸显心理活动,却无法解释诱因。是的,索菲就像是巨大的石兽,而埃里克是冷漠的持鞭者,他无法摆脱被爱慕的困境。是谁给谁乱设圈套?是谁让谁陷入尴尬?这两个男女就是凑不成一对儿,即便他们以为,怎么也可以凑合上的。原著就对康拉德着墨不多,电影里的镜头更是寥寥。他还不知他身在旋涡中心,像个砝码,稍微有倾斜,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埃里克一直被纠缠,似乎有孤绝的戾气。他太自以为是,愿意在僵局中沉默。他做了一堆事儿,他觉得应该去做,而非出于意愿。他有于连•索黑尔的心肠,更比后者有深厚的背景。这个家伙,惟独和康拉德单独一处时,眼神温柔了,嘴角也不再僵硬,看康拉德冒冒失失地爬树,像一个孩子天真地张望另一个孩子。音乐流水倾泻,有人把战争的逼迫和物质的困乏抛之脑后。

德国的演员们很严谨,无奈岁数上升了一级,画面缺少美型的动力。电影里好容易有个得体的角色,埃里克的“赝品”沃克玛•冯•普莱森,倒是俊小生一枚,演员Mathieu Carrière也不是第一次被施隆多夫启用,Young Törless,那该是他的处女作。

有一个我认为的失误——尤瑟写了康拉德•雷瓦尔是个白俄,施隆多夫却把雷瓦尔伯爵家改成了DE REVAL,彻底法国化了。

如果是苏俄来拍,说不定更得神韵。兰诺沃伊来埃里克,伊万肖夫来康拉德……我甚至感到那种形神兼备的高妙……

尤瑟奶奶承认《一弹解千愁》的创作是基于某种事实,而且她追求不得的书商自恋地说了“她把我们都写成故事”,但我认为,尤瑟不是索菲,埃里克才是尤瑟。她有着埃里克的精神内核。伟大的帝王器的作家。

死刑Der Fangschuß(1976)

又名:Coup de grâce

上映日期:1976-10-22片长:97分钟

主演:马蒂亚斯·哈比希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吕迪格·基施施泰因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编剧:Jutta Brückner/Margarethe von Tro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