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瑟纳尔是与杜拉斯、波伏瓦齐名的法语三大女作家之一。与《死刑》的原著就是改编自尤瑟纳尔的中篇小说《一弹解千愁》。说实话我并不太懂《一弹解千愁》的含义,不知道是按法语直译过来的,还是经过译者的修饰,总之颇有些摸不着头脑。原著小说是除了开头,绝大部分都是第一人称展开的,完全从主观视角来写,甚至连章节都不分。实在讲把这样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实在不容易。而编剧(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女主,还是导演的妻子)做到了,而且改编的还很到位。小说里的“我”,(电影里的男主)所提到的描述性场景都成为了电影当中的主要情节。这一点我认为编导人员做的很成功。能在这近乎独白式的如流水一般的文字当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搭起电影的骨架来,确实很不容易。

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并不是这些描述。而是作者那细致入微的主观表达,将与女主索菲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都锱铢必尽的吐露。在这一点上如果想原封不动的通过影像还原,我觉得近乎不可能完成。何况在开头导演已经说明,这是一部向梅尔维尔致敬的电影。梅尔维尔可是“新浪潮”电影的源泉之一,《红圈》《影子军团》无一不是以冷峻的镜头语音、非戏剧化情节的叙事而著称的代表作。施隆多夫既然尊奉梅尔维尔为导师,又以本片向他的导师致敬。于是我们看到了颇为有趣的一幕。原著是一位法国女作家用法语写成的、内容关于世居波罗的海的德国贵族。而电影是由德国影人拍摄的,却具有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烙印。

既然具有“新浪潮”的烙印,那么电影必然会淡化戏剧化的情节,同时代之以纪录片式的叙事方式。而对于原著那种细微到纤毫的主观描写,我认为这样的电影风格是不够的。我看了一下相关的影评,很多都觉得剧情上有些莫名其妙,为什么前一场男女主人公还在雨中的破屋里赤裸亲密,而下一场男女主人公就开始互相伤害了。其实如果看过小说就会明白,这其间贯穿了大量的男主心理活动。而影像表达的乏力以至于有些人认为男主有同性倾向。

实际上准确的说,男主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说的很明白,自己参加到这场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战争并不是出于信仰和理念。而他对女主兄妹,也并没有特别赤忱而持久的感情。至于对女主的情感,男主在小说里是这样说的:

“我承认这种洋洋自得的心境该遭鞭笞,但索菲的爱使我对生活看法的正统性产生了怀疑,她那彻底的自我牺牲反而增强了我身上男人固有的自尊和虚荣。”

所以说男主本身对女主就没抱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爱,所有 对女主的举动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也正是因为此才把女主一步步的推向了毁灭。从这一点来说,尤瑟纳尔与“存在即虚无”的要义有一种奇特的心心相印,但是却与加缪、萨特的小说风格迥异。毕竟女人天生的敏感与敏锐,恐怕是着重哲学思辨的男性所望尘莫及的吧(我也真的怀疑现实当中,是否会有像男主那样缺看沉浸在感情当中反复纠缠的同胞)总之这些小说里的内容似乎都不能在电影当中找到蛛丝马迹。可能太过追求新浪潮的风格了吧,反而缺失了新浪潮所承载的思想内核。另外,小说中对历史的叙述,电影也淡化了。而那种的历史衰败感恰恰是男主对待女主残酷的一个因素,电影没有表达出来我认为也很可惜。

最后八卦一下,这部电影的男演员都很有气质和颜值,可女主实在是......唉!实在是一言难尽,可谁叫人家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的妻子呢?另外,last fantasy的中文字幕大部分靠谱,但有些地方明显有错误,对照英文字幕,例如trivial明明是无关紧要的,却翻译成珍贵,allies favor Soviet是说协约国与苏俄妥协,翻译变成了协约国威胁苏联,这已经影响到了对电影的理解。所以观看此片建议对照英文字幕,如果你看得懂的话。


死刑Der Fangschuß(1976)

又名:Coup de grâce

上映日期:1976-10-22片长:97分钟

主演:马蒂亚斯·哈比希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吕迪格·基施施泰因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编剧:Jutta Brückner/Margarethe von Tro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