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10-06

生死停留:一瞬,一生。

有人说,在人死一瞬,你的一生会如飞梭般回响在你脑海之中。就好像录放机在放到带子的最后一点,便会自动卷带倒退到最初的起点。所有片段的记忆,混合着死亡那刻的场景,人物,气息,杂乱拼接出你人生的最后一幅油画,一瞬,一生。《Stay》便是如此。美丽,抽象,完整的不完整。
我想说的是,《Stay》的好在于它不是一部单纯牛逼的导演电影,也不是一部单纯个性的编剧独立电影,而是一部有心去做到,一剧之本加上导演创作,二者去配合,去互相辅助,成就的一部有前戏有细节,有费洛蒙有高潮的,细腻缜密的电影。剧本的细节选择,以及在结构上的巧妙如同纤细同时又刚硬的骨架,导演镜头语言的贴切,以及意向的精美塑造,又像贴合精准的肌肤。骨与肉彼此同消长,由此把那死前一瞬的几分钟,完整的变化为100分钟的真是触感。
首先说剧本。如果把《Stay》做缩句,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在生命最后几分钟里的忏悔。若把整个故事只是围绕着主人公直系关系人物来展开,成就的电影,可能就是《127小时》。不会有悬念,也不需要悬念,只需耐心等待,看片子里是怎么样把核心主人公的所有背景一点点兜出来。而《Stay》却把死前几分钟Henry最后看到听到触碰到的人事物,全部精巧的编排在了展示他一生的整个故事之中。前来急救的陌生人Tom(伊万)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分身,另一个陌生人护士里拉成了另个一分身的女友。一旁的小孩子看着将死的他说的那句“这个男人会死吗?”也一直重复在之后的故事中。所有车祸现场的Henry看到的人都变成了之前故事里的合理角色。而不到片子最后五分钟,你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比如我在之前的95分钟里,就一直觉得Henry其实是伊万饰演的Tom的另一重人格,他只是在Fight to himself,而实际所有的故事只是Henry在死之前的几分钟里,将自己一生与这几分钟内眼前的一切,做的组合编排,而一切的一切,都只因Henry心中深深的忏悔。
这样的人物安排如此贴合我们对记忆的认知:是记忆的混沌,是主观意识的能动,而不是什么高深莫测,不贴常人生活的多重人格。这点真的很赞。
还有便是关于细节的选择。国王农夫麋鹿的笑话,弗洛伊德的着火男孩,求婚的戒指,署名的油画,脱衣舞俱乐部里投影的头年照片,等等。诸多缜密的情节不多不少,在片子最后的一刻钟里几乎都能找到合理的映射。若细心,就会在最后的一刻钟处处快感,不时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再说风格。导演贴合着这样的一个剧本,做的最出色的三件事:转场。特效。意向。
整个片子的场景的转接,多数都是靠相似造型的叠化完成的,不论是脸与脸的叠化,吊灯与路灯的叠化等,实现的效果是让观影十分有快感,就如同脑神经细胞的枝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的记忆会跑到哪个方向。而在后半段大场景上的后期渲染,类似电波的处理,城市空镜的阴霾与戏剧化的滂沱大雨,像抽丝剥茧般,成功的把片子从前半部分的实,慢慢转换到最后完完全全的如梦如幻。而最妙的是融合着故事内容的意向的准确选择:一直叠化的扶手楼梯,旋转的走廊,海洋馆里的海象,走下的士的两个一摸一样的女人。严重建议《二次曝光》这类片子能在意向与故事主旨的贴合上,向此片学习。
这一类的片子其实好多。《盗梦空间》《毛骨悚然》《源代码》《记忆碎片》《127小时》《撞车》等等,个人觉得这一部算是有滋有味较为全才的一部。还有就是个人情感上在最后片尾字幕时的大提升:背景音乐竟然是Damien Rice米叔的《Cold Water》,忒贴合了!

生死停留Stay(2005)

又名:弥留之际 / 离魂 / 一线生机 / 停留

上映日期:2005-10-21(美国)片长:99分钟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瑞恩·高斯林 娜奥米·沃茨 凯特·伯顿  

导演:马克·福斯特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

生死停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