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薛之谦突然火了(当然以前也很火),我问朋友:是不是出什么事了?什么八卦绯闻,或者要拍电影,有人推广运作。

朋友说:是时候到了,人家那么努力。

说真的,我不相信。经验告诉我,人们只乐意讨论一些意见领袖,大v,或者主流媒体报道的东西。而所谓的努力,在这之前又有谁在乎呢?后来,我才知道。薛之谦火起来不只是因为他的歌(不可否认的确很好),还因为他有一个段子手的身份。哪怕这个看法被推翻,我也不会相信他是因为努力被人发现的,这显然不是传播(包括受众)的套路。

电影《上帝保佑美国》一开场,主角抱着电视机显得烦躁不安。因为邻居的吵闹,因为媒体的无聊。渐渐的,他的脸像个疯子一样狰狞丑陋,幻想着杀掉邻居家的小孩,血腥的场面令人作呕。哪怕第二天去了公司,这个爱抱怨的疯子依然给人一种很不正常的感觉,假装订书机是枪,杀掉那些讨论着真人秀节目的同事。还向邻桌的帅帅男大放厥词,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很不正常,别人才是疯子。

点击空格键,猜猜后边剧情会怎么写。

国内的鸡汤告诉我,这样抱怨是不对的。世界怎么样,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于是男主角经历一系列磨难后,重拾自信,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去你妈的心态。主流媒劝人要阳光,要自信,于是天生自卑,生来孤僻的人将变得更加孤独。不善交际,羞于表达的人自带原罪。去你妈的随大流,喜剧演员沈腾说自己半截脖子都埋土里了,仍然被人说装逼。

这些都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在信息的洪流中。你辨不清孰真孰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迷失了自我。

在媒体面前,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你相信的都是你自己愿意相信的。所以,争什么争?

就像霍顿“侮辱”孙杨一事,新闻媒体引导社会公众一片骂声。有人站出来试图用逻辑分析出客观的真相,又是一片骂声。一番“某革”复苏的景象在互联网开始上演。

《乌合之众》一书中说,社会公众是没有理性的。分析他们不能用自然主义思维,只能用心理学。

那支配他们的又是什么呢?你可以说是羊群效应,可以说是从众心理,总得有个原始的驱动力。

被查出癌症的主角试图用自杀的方式来了结自己的一生,却突然看到电视里的一个三观不正的“白富美”斥责自己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这样一个跳梁小丑仍然广受追捧,而自己女儿的一个电话更是让他起了杀人之心。潜移默化的,她女儿已经受到了“白富美”的影响,“娱乐至死”的真正危害不在于娱乐大众,用无聊来消磨大家的时光。危害在于“至死”。没人愿意承认罢了。

他真的这么做了,他杀了人。却没有丝毫血腥的感觉。还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个迷妹,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他再次自杀时劝住了他。期待能和他一起杀掉那些该死的人。

我从未如此酣畅淋漓的享受暴力过,这部电影中的血腥暴力在bgm的烘托中极具美感。因为他们都该死,他杀的不是人,而是隐喻社会的某种现象,某类毒瘤。病去如抽丝般的快活就在那一股股番茄汁的迸溅中,进入高潮。

某些人掌握了权利就会滥用。自诩为人权或者言论自由权,巧的是今天加拿大某电视台解说评论中国运动员时用了“像一头猪”这样的侮辱性词汇,而辩解的方式就是提出了言论自由。

在我看来,这和电影院里开手机打电话,讨论别人的帽子一样,你的权利不能侵犯到别人的权力。否则,就住嘴。

而这一点,中国的网友得学。浸淫于各大论坛、自媒体的喷子更得学。

电影的最后,他在演播厅杀人的瞬间,我激动的流出了泪水。两位英雄,正在用子弹打醒观众,警醒看客……

跳梁小丑也能成为偶像,为什么呢?公关课上,老师曾问过我:新闻的本质是什么?我说是真实。老师说:我觉得是负面。

其实面对受众,媒体有时候也会——感觉身体被掏空。

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2011)

又名:临死玩转美利坚(港) / 天佑美利坚

上映日期:2011-09-09(多伦多电影节) / 2012-05-11(美国)片长:105分钟

主演:乔尔·默里 塔拉·林内·巴尔 梅琳达·佩吉·汉密尔顿 麦肯泽 

导演:博卡·格德斯维特 编剧:博卡·格德斯维特 Bobcat Goldthwait

上帝保佑美国的影评

Dust.
Dust. • 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