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讲了最近网络上映的电影《春潮》。《春潮》编导杨荔钠作为出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70后,在电影中有不少对母亲一代人苦难的间接描述和反思。而今天要讲的《柔情史》是由80后的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对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来说,世界相对比较平静,所以《柔情史》基本没有挖掘过去。《柔情史》也不像《春潮》那么沉重压抑,苦大仇深;而是痛并幽默着,还带着几分天真的孩子气。

《柔情史》为我们展现出蜗居在北京胡同里面的一对既有写作才华而又有小市民气息的母女之间的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琐碎日常生活。她们有时候是敌人:互相挑剔,互相伤害;有时候又是战友:互相理解,同病相怜。

女儿小雾父亲早逝,性格敏感有些孤僻。大学毕业了好几年了,靠在家写作维持紧巴巴的生活。年龄已经不小的她喜欢骑着滑板车,穿梭在北京的车水马龙,街道胡同。

虽然我本身是上海人,但是我特别喜欢有浓浓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帝都,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我觉得北京的胡同其实和我小时候住的上海里弄有类似之处:混搭着市井烟火和历史气息。但是当曾经的一户一院、独门独户的格局被72家房客分割后,局促的空间,复杂的邻里关系,再加上老旧失修,房外的人看起来好像诗意的居住,房里的人可能已经觉得非常不舒适。电影里面母女俩的家下雨漏水,经常没电,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房子也是来之不易。

话说多年前拆迁的时候,小雾母亲拿了拆迁款没有买房,用拆迁款交女儿大学学费和存基金。随着帝都房价飙涨,后面就再也无力买房,母女俩都成了北京无房土著。孤身一人的小雾的爷爷在拆迁的时候在北京远一点的地方买了两居室。小雾母亲照顾爷爷几十年,但是爷爷吝啬也难伺候,对儿媳也没个好脸。小雾的母亲虽然想着将来他的房子,但是和他天天住在一起过的也难受。当小雾拿到一大笔稿费够付半年的房租时,就在北京的胡同里面租了这两间老旧的房子,母亲就从爷爷家搬出来和女儿一起住。和《春潮》一样,房子也是影片的母女争吵背后的重要矛盾,母女如果有条件分开住,甚至一起住的空间大一点,矛盾和冲突可能就会小很多。

一. 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死循环

小雾的母亲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唠叨,她对已经成年的女儿处处看不惯、时时挑毛病。我总结下来她的唠叨有几大主题:一是注意身体养生,比如:睡觉要关wifi会有辐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防癌;二是节省,比如:小雾起的太晚,电饭锅保温早饭浪费电,牛奶要喝的一滴不剩;三是姿态形象,比如:要端着碗吃饭,走路头不能歪,注意坐姿防止屁股下垂;还有摆放盆的先后顺序,先洗锅再洗碗的顺序…….感觉都有点强迫的味道了。

《春潮》里面是单亲妈妈住母亲的房子,而《柔情史》里是母亲住小雾租的房子。小雾的母亲挑剔女儿相比来说就没有那么气势汹汹,而80后的小雾也不像《春潮》里70后的女儿那样默默隐忍,小雾会时常和和母亲顶几句。

  平时点点滴滴的小矛盾积怨多了就会大爆发。影片中母女一共有两次剧烈的争吵。第一次是在母亲唠叨女儿走路姿势后女儿反唇相讥。小雾嘲讽母亲臭美,过度关注自己皱纹,涂口红还蹭掉一点怕太显眼,其实根本没人注意她……然后母女就吵翻了,小雾搬到男朋友电影学院的张教授的工作室兼家里。好脾气张教授发微信从中调解,给母女彼此找台阶下。几天后小雾终于还是接到了母亲主动打来的电话,先是一如既往的灵魂三问:

随后切入正题,母亲催小雾不要忘记定期去看望爷爷。为了共同的利益----爷爷的房子(遗嘱),小雾和母亲开始一起商量怎么讨爷爷欢心……母亲接着继续唠叨,还骂女儿“小畜生”。接完电话,小雾忍不住头撞墙手捶墙,这让我想起了《春潮》里面的女儿手扎仙人掌。

后来一段时间小雾和男朋友住,母亲偶遇拆迁前的老邻居宝钢陷入热恋,母女之间还算相安无事。可惜好景不长,小梦和男朋友闹别扭后回胡同住;母亲也失恋了。两个感情不顺的女人,在影片中第二次大吵起来了。暴风雨比第一次更猛烈,但是和好的速度却是神奇的快。母亲给爷爷打电话好长时间没打通,两个刚刚大吵一场的女人又迅速结盟,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一起赶到偏远的爷爷家。然而只是虚惊一场(空欢喜一场)。并肩作战让两人再一次冰释前嫌。随后,小梦终于拿到了抗日剧稿费定金,又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房租,母女两个欢呼雀跃……而我作为旁观者慨叹她们这种争争吵吵、分分合合死循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二. 以爱为名的控制

上一篇讲《春潮》的文章(插入链接)里面我们讨论过究竟什么是母爱。这次我们继续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控制和以爱为名的控制。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由女儿的走路姿势和母亲的皱纹口红引发的第一次大吵的后半部分是这样的:回到家后母亲往床上一躺,开始哭哭啼啼地抱怨,指责,诅咒女儿。

“辛辛苦苦的照顾你”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家很熟悉,好像很多中国母亲(父亲)们都说过类似的话。在这里母亲1.通过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2.表现出非常无助和可怜,让对方愧疚,从而控制对方。母亲虽然嘴里说着“你赶我走是吧”,真实的想法也是控制的目的其实是:“不要赶我走、不要抛弃我”。女儿心里清楚,嘴上也不饶人,犀利地道出了这一真相:

母亲感到丢脸又无法反驳,于是情绪更加失控寻死觅活。3. 通过歇斯底里让对方觉得内疚和害怕,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奏效了,女儿只能软下来、安慰母亲、对母亲做出承诺:

控制的背后往往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在这里我们看到母亲恐惧自己被抛弃,没有依靠。另外,我觉得在这个场景里面,母亲更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子“作天作地”;女儿相对情绪稳定一些,还要安慰母亲。从心理上来说她们的母女关系倒置了。

接着再分析一下前面说过的第二次大吵,又是从母亲的唠叨开始。

我觉得唠叨就是通过完没了的批评或者不请自来建议把别人搞得比较烦,让人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是错的,从而感到羞愧和愤怒。偶尔提一点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是关心。4.无休止唠叨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方式。小雾就是生活在母亲令人窒息的唠叨中,这一次她又是一针见血,针锋相对。

母亲这时候又开始强调自己的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

这段也说明了唠叨背后的恐惧是:母亲害怕小雾做不好家务,照顾不好自己,担心母女身体不好看不起病。但我觉得前面小雾的话更是触及更深层的本质:母亲潜意识更是害怕小雾能做好。和前面一样,母亲恐惧女儿抛弃自己,她通过照顾女儿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让女儿依赖自己。挑剔女儿做不好的潜台词是“你不行,你离不开我”。

随后母女俩继续拌嘴,母亲又一次失控了,大发脾气,把碗摔碎了一地。

在这里5. 发怒也是一种控制手段,让对方害怕。女儿躲在自己房间默默流泪,还不忘偷偷观察一下母亲的情况。

亲密关系里面为了减少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恐惧,防止失去对方,往往会控制对方。控制也分为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这部影片里母亲的控制不是通过直接控制来强硬地逼女儿做什么事情。而是通过过度付出、显得无助可怜、歇斯底里、发脾气、唠叨这些手段间接操纵控制。这种间接隐性控制更加难以察觉和拒绝,而且更加符合文化上女性的角色

往往很多的控制都是以爱为名,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我所理解爱和控制的区别是:爱是更多为了对方,控制是更多为了自己。爱让对方舒服温暖和亲密;控制激起对方很多负面情绪,让对方感觉窒息想要逃离。

为什么明明是“我需要你爱我,你对我好”,反而要打着“我爱你,我对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为什么母亲就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呢?一定要通过控制的手段来满足她的需求。因为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无条件爱过、没有被满足过的人,是没有勇气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无价值不配得。他们害怕提出自己的需求又会被拒绝,再受伤一次,所以要用操控的方式。既然没有直接提出要求,也就不用面对直接被拒绝的痛苦。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控制的背后其实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小雾母亲除了有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房子,看不起病,女儿不要她的恐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追溯到童年和原生家庭。《柔情史》中的母亲没有像《春潮》里面的母亲反复痛说革命家史。影片中唯一的一段间接讲述过去经历是母亲读自己的小说,小说里小主人公凌晨丑时(1时至3时)去山上拾粪的一段。

这个辛酸的故事里面蕴含的情感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这就是小雾母亲小时候的亲身经历。而困苦的童年和早年丧夫独自带大女儿就是母亲强迫式节省和养生唠叨的重要源头。母亲在电影里面的形象经常就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那个凌晨拾牛粪的小孩,那个挨过饿的小孩,一个心理学里说的受伤的内在小孩。

三.母女俩的无疾而终的爱情

小雾的男朋友张教授比小雾大很多,据说离过两次婚。张教授成熟、包容,处处宠小女朋友,经济上出钱,事业上出力为小雾搭建人脉。小雾找这样一个中年男人,可能也是想弥补失去的父爱。张教授一直催小雾结婚,但是小梦恐婚。我理解是小梦恐惧更深的亲密关系和婚姻承诺。关系里小雾比较任性,像小孩,和张教授也是分分合合。最后张教授大概觉得小梦太作了,哄累了,也不知道要等到她什么时候她才愿意结婚,就把小梦的东西都送回小梦胡同的家。关系里也不可能有一个人一直主要为另一个人付出,一个人永远当成人,另一个人永远当小孩。

小梦的母亲的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恋爱时候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也不挑剔也不发脾气,而是像一个少女一样甜蜜撒娇。恋爱初期人总是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男朋友宝钢是卖保健磁疗产品的,重逢第一次为讨好小梦母亲送了一个磁疗枕和一个磁疗手串,后来也就再没送过东西。反而是精打细算的小梦母亲用八折买了一屋子的磁疗产品。可见恋爱中的女人很容易智商为零,不论年龄。

中老年人的恋爱要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因为宝钢的女儿不同意,“也没逼着他结婚,也没花他的钱,他还是走了”。顺便提一下,《柔情史》里面的宝钢和《春潮》里面老周是同一个演员,戏不多但是演技非常好。

这部片子里面没有俊男美女,演母亲的耐安老师更是本色出演,脸上的皱纹斑点非常清晰。编导借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说到:“美不重要,真实是重要的”。剧中所有人物都是不怎么完美,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不堪,琐碎计较,甚至丑陋,在艰难和妥协中继续生活。也许这也就是母女关系和生活本来的面貌。而《柔情史》(英文名Girl Always Happy),和《都挺好》、《欢乐颂》一样,都有一个美美的名字,也许是一种反讽吧。

Science 杂志去年发表过一篇研究成果,通过对老鼠的实验的研究,说明人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会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而刻在基因里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在行为和生理方面发生改变,创伤甚至会延续很多代。我理解这也可以作为佛洛依德的强迫性重复和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在生物物质层面上的解释。所以下一篇我将继续往前追溯,介绍我非常喜欢一部老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原著是50 后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让我们一起看看封建压迫下、兵荒马乱中的绝望的母亲们,飘洋过海的移民一代母亲们的那些创伤……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提笔问心书中影(ID:tbwxszy),您的关注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如果需要联系作者请发邮件到2358282989@qq.com,或者添加作者微信(ID :bookreflection)。


注:Science杂志关于创伤的原文:A Painful Legacy 原文网页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0/212


柔情史(2018)

又名:Girls Always Happy

上映日期:2019-05-17(中国大陆) / 2018-02-16(柏林电影节)片长:117分钟

主演:耐安 张献民 杨明明 李勤勤 黄卫 袁丽 李文波 

导演:杨明明 

柔情史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