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和羊蝎子:养育还是逆养育

作为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柔情史》对生活真实一面的细腻展示让人十分惊奇,也感叹于她对生活中母女相处细节的观察以及将这些零碎的生活片段整合并有序展现的影像叙事功底。整片看下来,其实并不似预告片中所展现的那样激烈的冲突抑或那样的喧闹,这种感觉差点让我止步去观影,因为生活已经足够闹心了。值得庆幸的是,在正片中反倒是呈现出一幅极具烟火气息同时极具代表性的母女二人平淡而又略带魔幻的生活。很明显,“girls always happy” 只是一句讽刺的意味而存在于影片的副标题中。

片中总共分了两个部分,章节名称分别是奶和羊蝎子。在第一部分的“奶”中,有两个情景让人影响深刻,首先是女儿“小雾”剩了半袋子奶,母亲心疼浪费直接接过去就喝;另一个就是影片中母亲在和女儿置气后半夜独自一人畅饮袋装牛奶的场景。个人觉得在这两个场景中两人的角色通过“奶”这一媒介进行了置换,第一幕其实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养育”框架,像极了我们小时候母亲对我们的照料。第二幕,配合静谧的夜晚和咕噜的吞咽声,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伴随着原始欲望的满足,“喝奶”,而实现的情绪的释放,而这是否是一种“逆养育”框架,此刻的母亲更似小孩,通过满足食欲上的需求来实现自身情绪的控制。

“奶”所象征的“逆养育”框架

在第二部分,也是最长篇幅的“羊蝎子”中,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因“奶”而成长,那么下一幕的“羊蝎子”的羔羊是否就是成长之后的我们,以及“逆养育”下的母亲?这种意向表现在影片中就是话语权力的压制。福柯认为语言就是权力,在影片中母亲依靠着“母亲”的头衔,进行着语言表达上的压制和限制,她只在乎自己有没有说完自己的话,“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完?”,而不在意女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表达上的不对等,而在语言层面和道德层面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在路演结束后的提问中,有人问到其中母女关系的处理上,导演提到了自己的对于生活的观察,发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周边的女性好友的母亲对她们都有一种很强的控制欲望。我想或许最强的控制欲望的展现就是对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的压制,以及通过自己话语表达上的优势(我们所说的不要去尝试改变上了年纪的父母的观点,而要顺着他们的伦理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儿女思维的过程吧。

不过似乎有些过多的叵测了,就留下几句台词作为这一段的总结吧:

母亲:“在这个世界上,谁的债都能还清,唯独母爱是不能偿还的。”

母亲:“你要不是我生的,我告诉你,我一定离你这种人远远的,你知道吗,我现在心里面只有一种念头,那就是想死。”

母亲:“让我遭报应吧,我死了都是因为你诅咒我。”

语言的压制和心理的伤害

除去对片中剧情的介绍,《柔情史》也体现了对代际相处模式的一种思考:

如果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是一种通过展现富有美感的非世俗意义的家庭羁绊来实现对传统家庭意义的消解的话,那么《柔情史》就是通过展现两个人组成的家庭的悲观消极,虽然偶带“和谐”的景象,抹去世俗家庭的存在美感,进而实现对传统家庭意义的消解。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现代社会下对孝道的一种反思:儒家文化下的孝道到底还能存在多久?

影片中虽然只有“小雾”和她的母亲两个人的家庭,但是正如母亲所说的“如果两个人的家庭都不快乐,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影片中,两个人在吃饭时,洗碗筷时,倒尿盆时互相攻击,防御,让人不禁悚然,这种景象让家庭的美感荡然无存,那么谁还会向往这种生活。一方面,在传统孝道的观点下,正如杨明明导演指出的一样,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关系总是大于夫妻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就个人主义视角下的“幸福感”而言,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的。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当代个人主义渐起的社会来说,哪者将成为主导地位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另外也特别赞同杨明明导演在回答“代际相处”关系上的一处观点,即胡适所说的:“养子是生育的义务但不是孝的前提。” 这句话我想应该是杨明明导演自己浓缩的,在罗永浩的一篇文章里,他是这样引用的,“胡适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生了孩子以后,虽然养育了他却从来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我常常想:如果孩子高兴,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活得不开心,我就会觉得很内疚,因为他是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不是自己要来的。如果我不带他来他不就没有这些不快乐了?” 或许我们在养育上对孩子负载了太多的期望,把太多的可能性强加在孩子身上,进而限制自身的决定,才会形成自己是“有恩者”的形象。正如我的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要不是因为你们,我早就投河自尽了。”亦或者“要不是因为你们,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其实我宁愿他们离婚,或者自己不曾出生。基督教的教义或许是对的,“人生而有罪”,那不出生是不是就不需要救赎了呢?


最后,看完影片,我也产生了两个疑问或者说觉得影片尚待进步的地方:

第一点:片中的小雾作为一名(有才华的)作家,应该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至少是独立的价值观。但是片中处处不体现着来自她母亲的择偶观,爱情观乃至世界观的影响。两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愿意呆在那个悲伤的伤心的回忆中自我折磨和自我怜惜。如果说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如此大而深刻的话,那么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不就是提供我们一种跳脱的方式吗? 但是小雾明显在这一环中的表现有所缺失。

举个例子:

小雾:“最可怜的活法就是为了理解。”

生活中“小雾”不得不时时去理解母亲近似小孩耍脾气版的任性,自身带有深深的束缚感和厌恶感,但是却有无可奈何。在生活当中,被门卫大爷阻拦之后,面对男友的劝说“要理解”,直接撇下男友就离开了。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无奈和无助,她本可以做生活的勇士,但是却把自己囚禁在那一方牢笼。

第二点:《柔情史》的影片带有极具真实的生活展现,接地气的表现让人有了一种切身的震撼和体会,但是相对于是枝裕和的家庭电影,它缺乏了一点超越现实意义的人物塑造和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没有表达出自己对在这种环境下的母女相处的未来可能性的个人观点的暗示。

导演在谈到“代际相处”时,明确表达了自己不避讳“原生家庭”的概念,但是既然无法选择出生,那么自己是否能够尽可能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对于突破控制的一丝希望之光?对于过自己人生的一点努力?导演所回答的“小雾”可能的未来选择是和“卖蜥蜴”的人结婚(母亲的话语暗示结果下的选择),我想这并没有满足我对本片的期望,尤其是在有如此真实的影像叙述的基础上,能否提出自己对当下矛盾重重的代际关系的一种可能解决方式的暗示或许能够满足更多人的期许吧。

以上。


柔情史(2018)

又名:Girls Always Happy

上映日期:2019-05-17(中国大陆) / 2018-02-16(柏林电影节)片长:117分钟

主演:耐安 张献民 杨明明 李勤勤 黄卫 袁丽 李文波 

导演:杨明明 

柔情史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