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like everybody is the same as being nobody. -Rod Serling

The Twilight Zone是什么?其来源有多种说法,比如某种空军(一说海洋)术语,指飞行时看不到地平线的时刻(或光线能抵达的海洋最深处),引申义为某种不确定的状态,有点类似中文语境中的“灰色地带”(在20世纪早期的一些文本中出现),编剧罗德·塞林自己的说法是:I thought I’d made it up, but I’ve heard since that there is an Air Force term relating to a moment when a plane is coming down on approach and it cannot see the horizon. It’s called the twilight zone, but it’s an obscure term which I had not heard before.(有趣的是,塞林二战时曾志愿参加伞兵部队并受伤),但随着这部剧声名鹊起、乃至经典/邪典化后,剧名逐渐占据了第一义项(对这个名字的由来可参见Saunders的博客外网的讨论)。

常见的三种中文译名分别为阴阳魔界、迷离时空和奇异世纪(或许更有趣的版本来自机翻:暮光之城),这些语词大概指向了某种边界、过渡、暧昧的状态,实际上,有一集中台词直接提到了limbo(50年后的《盗梦空间》也用了这个概念),which是一个有力的指涉——很多集都可以追溯灵魂徘徊、犹疑、等待救赎(通常来自某种觉醒)的原型,也就是说,对宗教概念的心理学演绎,这无疑要归功于精神分析理论、包括其艺术衍生物在20世纪的大放异彩,人性的渊薮被重述在某种脑内、心理、幻想的剧场中,有死神、魔鬼与守护天使,或者其心理替代物,它们引导人物参与现实,但并不直接参与,因为传统之“魅”已撤回到个人之中。一切游戏皆心理,一切诡秘皆情语,我们在后世芬奇、林奇等人的电影中也能看到这个面向。

但也有些集,比如那些太空旅行主题,人物在给定的物理现实中游移,去应对和处理突发的异常状况,人的状态更多是存在主义的,指向某些更冰冷的truth,比如人-动物-机器-造物-角色的可通约性(往往充满虚构作品的自反意味),简言之,对“他者”而言,人类没有那种万物灵长的独尊地位,而只是茫茫天地间的一缕智能烟尘。在我看来,这部剧最深刻的张力之一,是自然的缺失与人造的泛滥,大多故事情景在室内、舱内、棚内(当然首先是因为拍摄条件限制),即便旅居外星,外景中的自然也被设定为荒芜、严酷、毫无生机,简言之,(西部片中的)西部,比如第7集中的小行星,简直是贬黜流放之地,实际上,36集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古典的鸟语花香的情景,只有1959年(甚至精确到日期)的美国——大多就在纽约,这既是电视剧自己的定位(时装都市),也是现代性本身不由自主的回声,就像第一集标题Where is everyone暗示的,现代性,以技术的大包大揽为征兆,把我们抛入了一个提问的境地:人在哪里,如果到处都是人造物?

如果一定要概括,我们似乎可以笼统地把The Twilight Zone视为某种脱轨,典型的展开方式是一个人遭遇变故,脱离生活的正常轨道,被抛入某种混沌、暧昧的境地,其中有些来自科幻设定(比如时空旅行),有些属于怪力乱神——旁白虽然讲述背景和人设,但并不解释情节背后的缘由,这颇有本雅明说的“讲故事艺术的一半奥妙在于讲述时避免诠释”意味,重要的是进入“异常”,与之共处,让人察觉到原本生活中被遮蔽的东西,也就是说,人的恐惧与欲望,回忆与想象,天真与感伤。不少故事带有道德说教色彩,比如在财富与人情中做出选择,这里面有《生活多美好》式的基督教价值观,这些篇章与科幻题材大异其趣,不如说是一种道德喜剧,但考虑到剧本的多样性,也能看出塞林自己的痕迹——一个宾汉姆顿的犹太孩子对小镇生活的追忆,比如第5集或第30集,这种追忆,在日新月异的战后bloom中,也带着感伤和死亡的意味,那个田园牧歌、邻里和谐的黄金时代已远去(或许也只在想象中才完美),眼前只有灯红酒绿、却咫尺天涯的人情荒漠,倘若我们把视野放宽广一些,这种价值的变迁,或者说衰落,也构成现代小说划出分水岭的所在,卢卡奇《小说理论》中提到的“先验世界”的意义瓦解了,大地上的地平线不见了——在隐喻的意义上,恰恰被给予我们居所的高楼大厦所遮蔽。不无反讽意味的是,在塞林的设想中,The Twilight Zone就来自飞行时看不到地平线的时刻,或许,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是一种召唤,将人性重新聚集在某种神秘、边界的状态中,以此显现我们正在衰亡、但尚未失去的人性经验。这种经验或许是神秘的,未被解释的,但对它的讲述让它变得可信,或者像最后一集中说的,实体化。用塞林自己的话说:

The Twilight Zone is what it implies: that shadowy are of the almost-but-not-quite; the unbelievable told in terms that can be believed.

The Twilight Zone (1959) 开场动画

德·基里科 Giorgio de Chirico - Piazza d'Italia (1913)

这种经验也是多重的,从某种角度看,塞林在把The Twilight Zone作为一种容器,容纳一切不可名状之物,不管是神迹、志怪还是外星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在这里,神秘仍以其完整性而存在。另一方面,Twilight Zone也是这个电视剧的名字,每一集都是这个系列的宣传——在这里,在每周五CBS播放的这半小时内,你总是可以消费到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作为电视剧的产品定位,他要去覆盖的,是美国社会最大众、最主流的道德和美学观念,这或许能解释那些略显保守的善恶观,也折射出那些时代主题:冷战、麦卡锡主义、婴儿潮和经济增长、太空军备赛、核威慑、高竞争性工作、致瘾物,等等。War stinks,塞林在某一集中借人物之口说到,你可以感到那种情绪,直白、犀利、讽刺,就像22集中的现代猎巫,在这些篇章,塞林让故事同时成为炮火与烟花,朝向黑暗,让黑暗无处可遁。作为一部黑白剧,在视觉设计上也颇有可观之处,包括巧妙地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最明显的,就是开场动画,让人想到达利和基里柯那些令人不安的画作(也是一种现代性的经验),摄影上的高光也俯拾皆是,比如对镜面的调度,以及带有黑色电影印迹的打光,看第1集、第12集和第34集的某些镜头,会让你想起后世《教父》、《无姓之人》这样的电影。

站在60年后,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系列?这20分钟一集的小品故事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任何回答都很难概括它的影响力,如斯蒂芬.金所言“打开了千万种迷人的可能”,以至于我们在后世的“高概念”影视中,从《楚门的世界》到《恐怖游轮》,从《黑镜》到《9号秘事》,总能找到它的影子,它是创作者的矿脉、泉眼和种子,如同broadcast的原意一样,播撒在虚构创作的大地上,给予后人不断的滋养。从某种角度上,这是20世纪无数黯淡的经验中,最清晰的延续之一。如果说有主线剧情的美剧是十九世纪长篇小说的对等物,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塞林就像是电视剧界的博尔赫斯,他也说过像博尔赫斯说的话:Anonymity is fine with me. My place is as a writer. 某种程度上,他甚至表达过他消失、而Twilight Zone存续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以剧的形式存在,尽管塞林本人在1975年死于心脏手术。正如IMDb上一位网友评价的:

外星人和怪物只是这部剧的一小部分,真正的明星是塞林的想象。


迷离时空(原版) 第一季The Twilight Zone(1959)

又名:迷离魔界 第一季 / 阴阳魔界 第一季

主演:罗德·塞林 Robert McCord Jay Overho 

导演:罗德·塞林 编剧:罗德·瑟林 Rod Ser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