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写在前面,科幻这东西喜欢的人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人越看越讨厌,所以不喜欢就别看了,本来就是写着玩的。

《流浪地球》在剧情方面绝对是远超一般的超英电影的,相较于同期《阿凡达:水之道》,《球2》剧本扎实,恰到好处的改编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原著。之前没怎么看过这种编年体叙事的电影,历史所记载的灾难会分秒不差的如期到达,像纪录片般的电影,造就了电影的厚重和史诗感,能让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以及整个世界都息息相关。导演和编剧在叙事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双主角+三线叙述几乎可以用目不暇接来形容,看的确实过瘾,三个小时的饱和式叙述基本没有废镜头,有群像的勾勒也有个人的具体刻画,视效镜头和演员的表演完完全全式是在为剧本服务。不像《长津湖》那个PPT分镜,简直了。影片中2044年太空电梯危机、2058年月球坠落危机,几次危机都有对应的动物来隐喻人类世界,第一次是狐獴,然后是海鸥,其他的不记得了,这一点挺有意思。应该是为了保持结构的工整,大场面和感情戏的场景转换大多采用了直切,多次用到了旋转式镜头,电影几近可能的考虑到了各种需求的观众,开篇的世界观介绍沿用第一部“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简洁但有力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矛盾,真的是非常照顾没看过前作和原著的观众。开篇十分钟就开始了AI无人机群和J20战斗的激战,然后开始逐步引入双主角,通过几次类“电车问题”的抉择,最终双线交会完成整个编年史的记录。

其中图恒宇(刘德华饰)线的改编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立体,即埋下伏笔又能在结尾自圆其说,整条线的镜头语言也是是非常的棒,通过将人物置于房间的不同位置来推进时间线,用开门做隐喻引入数字世界等等。这条线中,马兆(宁理饰)对图恒宇的人物塑造功不可没,在图恒宇问及关于会不会删除自己的数字生命时,马兆说死了就是死了,不想被当作电子宠物,进而引发了关于如何定义生死和数字生命是否拥有生命这个存在性命题的讨论。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马兆进入北京根服务器之前在遗嘱上画的是莫比乌斯环,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的生命会像是图恒宇电脑里的丫丫一样被一直被反复模拟,或者,马兆会不会是Moss的代理人,毕竟是他一手促成了这个量子计算机研究的计划,所以马兆这个人物即用来升华电影的主旨,也是埋下诸多伏笔的神秘角色,他可能就是一个坚定有理想的科学家化身,也有可能只是个懦弱的科学家,靠旁敲侧击图恒宇,借他人之手完成自己不敢验证的猜想的普通人。电影在图恒宇线还埋下了很多伏笔,比如图恒宇的机器狗“笨笨”为何产生了自我意识?周喆直是否和Moss是一伙的并预知了一切的发生?Moss是否是类似《镜子》中可以与模拟人类未来的量子计算机?马兆有没有保留自己的数字生命备份?数字图恒宇是否将直接与Moss对抗?电影最后敲门的是谁?是马兆,还是致敬那片微型小说《敲门》:地球上较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都需要《球3》来为我们解答。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中国的电影产业其实是很好靠剧情取胜的,我们的宗教底子薄,像种族歧视和性别认同这样社会面的政治正确又少,换句话说,电影产业打娘胎里出来的时候是健全的,而且中国观众的审美暂时也比较干净,但电影产业为什么现在长畸形了,这一点值得深思。《流浪地球》的选择是讲好一个愚公移山的中国故事,但是现代随着技术力的提升,需要的几代愚公建设的工程越来越少了,按照电影中周喆直的话就是“我们终将被他们(机器)所取代”,工业的生产建设让愚公移山的的故事落了伍,那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来移什么呢?电影给出了答案:移除无知,偏见和愚昧的大山,这需要旧思想的死亡以及新思想的诞生,是需要几代人来完成重塑。这也是《流浪地球》原著最底层的逻辑,传承。电影里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马兆和图恒宇,张鹏和刘培强,周喆直和郝晓希(朱颜曼滋饰),长辈和晚辈,上代人和下代人之间精神的传承。

整部电影完成度极高,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电影整体叙事节奏的把控,这一点还是需要继续打磨,按照郭导的说法,本来有计划分上下两部拍,现在合二为一,让人感觉全片几乎全是高潮,没有那种留白可以让人思考剧情和放松欣赏大量特效后稍显疲惫的眼睛。我自己写文章也是这样,总想在文章里塞进很多东西,既有争锋相对又要有抽象隐喻,既要幽默调侃又要严肃庄严,既要有情怀深度又要有政治批评,想要表现的亮点太多以至于整体显得平庸,让人觉得像是大杂烩。

感情线在刘培强(吴京饰)与韩朵朵(王智饰)和张鹏(沙溢饰)那里处理的不错,尤其是张鹏在人工引爆核弹任务时喊出那句“立正,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的决绝,这可比那种恨不得把国旗纹在身上的主旋律电影高级太多。电影里外国人的形象基本是按照现在我国现在的外交态度决定的,明显对俄国人有偏袒,还特意提到“俄罗斯的型号,没有安全保险,只有两个扳机”,不过这里的俄国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前苏联人。和上部电影一样,电影中有很多中国梗,比如刘培强的求婚戒上特意大写的MADE IN CHINA,宇宙牌香烟,外国人玩中国象棋,北京的房价和外国人吃肉味的月饼,尤其是开头烧黄纸和中间刘培强的中国式婚礼,挺有中国味道的。自己国家的人拍的电影看的肯定舒服,有些现实里软弱的地方在电影里可以进行虚拟报复,心里暗爽,毕竟有集体无意识影响嘛。不过国内观众已经被主旋律电影喂的太饱,外国电影起步早平均水平又高,这回主角突然说中文了,观众难免会产生类似于“母语羞耻”的述情障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倒也合理。在我们国家,道德观念和政治宣传的区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都是被模糊化的,这种压抑性导致了非常奇特的社会现象:急于找到加害人。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错误的归因,人们讨厌的是把成功归功于领导者而忽视建设者的牺牲,是对现实的苦难视而不见的歌功颂德,讨厌奉献被人当作奴役的幌子而不是对美德和希望的赞扬。在主流艺术形式都变得虚拟和抽象的时代,一个愿意直接表达的作品是勇敢的。《流浪地球》在文宣方面就做的十分出色,它输出的是价值观,而不是意识形态,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一般的电影里,人们若是不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艺术作品,注定会被困在铺天盖地的谜语里。

科幻电影嘛,那肯定是着重看特效,电影的特效镜头占比极大,甚至有些地方有炫技的嫌疑,这里提一下很多人会忽视的一点,开篇的时候,年轻的吴京和刘德华是用CG合成的,不仅是面部的皱纹,连骨型都有所变化。整部电影的概念设计非常棒,特效非常好的呈现了这一点,电影构图丰富,大场面震撼但不显得浮夸,太空电梯的设计远超我的预期,有苏联式的大气,感觉比苹果《基地》里的设计更好一点,那个太贵气像装置艺术。电影中,太阳风暴侵袭月球和月球上核弹爆炸的艺术处理也很惊艳,电影很巧妙的将观察核爆的视角放在太空,白色的爆炸冲击波一圈一圈向内被引爆,规则庄严又极具美感。这里炸月球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大刘的《行星吞噬者》,不知道《球3》的故事走向会不会参考大刘的《时间移民》全员意识上传。还有就是是电影里机器人的设定,安检门,潜水器,防护盾,警卫员等多重形态的变化令我非常惊艳,尤其是在月球发动机爆炸引起潮汐大浪后,机器人冲向周喆直(李雪健饰)变换为防御模式的时候,太酷了。一般来说,做特效最难的部分基本都在流体,电影后期视效水下实拍多,所以和前面大量精致的硬表面特效相比效果会差一点,有一个镜头的流体好像用的立体贴图,还有就是开篇燃烧瓶上的火苗完全用不着特效,战狼太空战有一个镜头吴京的身体和太空电梯有撕裂感,太空电梯刚升空的时候有一点CG感,其他基本没啥问题,这几处小瑕疵也是我特别注意才看出来的,总而言之,瑕不掩瑜,我对视效还是非常满意的。

电影的服化和配音相较于第一部,有了长足的进步,相较于《球1》的新人演员,《球2》的演员台词功底明显更扎实,久为诟病的尴尬的配音也终于消失了,李雪健老师的修复音效果也非常棒。不同国家的几个分镜头形象也都设计的挺有地方特色,不同国家的人都讲自己国家的语言,交流的时候用同声传译器,展现的就是一个格局,而且没有外国电影里那种蹩脚中文的效果。《球2》的配乐依旧是阿鲲老师执刀,升级了上部电影的满级电音《开启新征程》,几个片段中类似木鱼的敲击声和小女孩的吟唱声也为电影锦上添花。关于服装方面,不得不说的是,李雪健穿中山装是真的帅啊,居然有人说他演的是赵立坚,那不搞笑嘛?电影里的周喆直是外交家而不是发言人,要说的话也是更像周啊。

电影中的致敬和引用看得出制作组是有大量科幻作品理论基础的,一群热爱者做出来的东西必然与众不同。人类纪念碑对应《2001:太空漫游》的黑色方碑,周喆直手机里的照片是《暗淡蓝点》的照片,来自《星球大战》帝国方面的月球基地,以及影片结尾类似《星际穿越》超立方体空间的无限房间,当然,少不了导演对好莱坞式烂俗的吐槽,月球陨落纽约时的自由女神像,你猜怎么着,没砸到,给她擦过去了,但悉尼歌剧院沉水里还是被砸了。其实我是挺想看中央电视台被砸的,可惜政策在这里。

可以想见的是,郭导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对标的应该就是《星际穿越》。作为一部电影,《流浪地球2》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导演,郭帆是成功的。饥饿已久的观众突然遇到如此盛宴难免会觉得太撑,但对于一直在觅食的人来说,这道菜的种种特殊之处有着难以言喻的诱惑。

期待《流浪地球3》,同时也希望郭导能把刘慈欣《球状闪电》和《地球大炮》的影视化改编也接下来🥺


流浪地球2(2023)

又名:The Wandering Earth Ⅱ / The Wandering Earth 2 / 《流浪地球》前传

上映日期:2023-01-22(中国大陆)片长:173分钟

主演:吴京 刘德华 李雪健 沙溢 宁理 王智 朱颜曼滋 安地 王若 

导演:郭帆 

流浪地球2的影评

ivy虾
ivy虾 • 短评